-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1.这两句具体细致地描写出了拖船纤夫生活条件的艰苦。因为天旱水浅,河中的水混浊得不能饮用,而壶中仅余的一点点水也成了混浆泥水,头顶上烈日炎炎,拖船纤夫连汗也淌光了,急需要水,却不能得到,“不可饮”,“半成土”,都渲染了纤夫不堪忍受的痛苦。诗人抓住“水”这一周围环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现了拖船纤夫所受的煎熬和痛苦。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在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中,由秀发转为零落。诗人将辛夷花人格化,用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
3.一群采莲姑娘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装着怕难为情,不出来了。棹: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越女形象活泼可爱。
4.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壮志难酬、借酒浇愁、无奈忧愤的英雄形象。根据注释和首句中的“衣上征尘”可知,诗人是一名从抗金前线调回后方的战士;而“杂酒痕”和第三句中的“合”(“应该”的意思)说明陆游这时不想做诗人,而想做马革裹尸的战士,但愿望难酬,只好借酒浇愁,表明了他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
5.居处仅为“茅檐”,不仅“扫”而且“长扫”以至“净无苔”;“花木成畦”非依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一水护田”“两山排闼”,一“护”一“排”,山水有情,与此中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见诗中人是位清静脱俗、朴实勤劳、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高人隐士。
6.塑造了一位因丈夫久出未归而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7.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悲愤、辛酸和无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8.后两句描写了春潮、雨、野渡、舟等意象。 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
1.(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2)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
2.诗歌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了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实际上是在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更似殷殷挽留,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1)梅花。从诗歌中对形象的描述——“疏枝横玉瘦”“不怕雪埋藏”和“三弄”(有“梅花三弄”曲)中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出。
(2)凌寒先放、唤醒百花(从“百花皆后春”中可以看出);传递春讯、不怕冰雪严寒(从“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中可以看出)。
4.清晨,粉红的落花洒落一地,家童未及清扫,四周一片静谧,只有树上的黄莺在婉转啼鸣,却并没有惊扰主人的好梦。
5.贺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想象奇特,描写生动,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欣赏。曾诗从第二句中的“倚”“狂”二字,可看出作者的愤怒、憎恶、嘲讽,“柳”只是作者借以传情的象征物。
6.(1)作者以比喻的手法推出词作中的人物形象——垆边人,她是一位纯洁如月的女子,“凝霜雪”的“皓腕”又与“似月”水乳交融,尽现其美。
(2)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描写出江南水乡的景物特点:水清、水柔、船美。
■
1.在这两句诗中,一个“凉”字将作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三、四两句诗中,由床上的月巧妙地过渡到天上的月,并借“凉床”“月影”“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哀愁的意境。
2.此诗表现了春夏之交,乍暖还寒的季候特点。钱钟书评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是由于他把落脚点放在了“游子”身上,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感知最为敏感。
3.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的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4.三诗中形象不同。第一首诗塑造的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第二首诗塑造的则是一个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形象,第三首诗塑造的则是一个朝暮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的形象。
■
1.塑造了一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或“及时行乐”)、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抵触和不满。
2.诗人伫立在石矶旁,望着眼前的渔船和漂流的桃花瓣。恍惚间把眼前的渔人当成了当年的武陵渔人,联想到桃花瓣该是从桃花源流出来的。继而又联想到桃花洞。三个意象之间呈现出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
3.(1)前一首词中的梅开在雪中但春蠹已露,有明月照耀,娇媚半开,玲珑清新,像一个出浴美人。后一首词中的梅却开在雪中受狂风摧残,零落难看。前“醉”:梅花的娇美姿态使人欣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