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锡镀层变色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报告.pptVIP

纯锡镀层变色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报告.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純錫鍍層變色改善報告 部 門:表面處理部 報 告 人:尚 荣 報告大綱 背景描述 原因分析 改善對策 標準作業 1.背景描述 2.原因分析 2.原因分析 2.原因分析—有機物析出 2.原因分析 2.原因分析—底層金屬擴散 2.原因分析 2.原因分析—表面氧化 2.原因分析—reflow 過程機制 2.原因分析 2.原因分析—表面氧化 2.原因分析 3.改善對策 * 1.1為符合RoHS環保規範,無鉛制程替代有鉛制程為業界發展趨勢; 1.2對連接器端子電鍍來說純錫制程為目前最佳也最經濟的替代方案。 1.3但變更後,客戶制程溫度將提高至240℃甚至260℃,隨之而來的 問題就是純錫在高溫時發生變色問題(黃色或紫色)。 1.4雖然目前並未有因變色而導致產品功能性異常的問題發生,但為 確保產品品質、消除客戶疑慮,找出變色真因及改善方法實為當 前重要課題,業界對變色的機制說法眾出紛紜, 本報告旨在找出 變色主因並確認改善方向。 Reflow Auger 分析 (Obtained from PBL-PTRD, substrate: stainless steel ) Auger depth profile (Obtained from Rohm-Haas) 對變色樣品進行不同深度的元素分析得知鍍層元素含有C, O, Sn, 或Ni(當底材為不鏽鋼時)。C來源為鍍層共沈積的有機添加劑,O為氧化反應而來,Ni為底材擴散而來,因此推測造成變色的可能原因為: 有機物析出 表面氧化 底層金屬擴散,形成Sn/Ni合金 Surface: C, O, Sn Depth:11? : O, Sn, Ni Depth: 22? : O, Sn, Ni 高溫變色 表面氧化 底層金屬擴散 有機物析出 推論機制: 變色錫層表面元素分析結果發現表層含碳量較高,為錫層高溫熔化時,有機物自金屬晶界中釋放而浮出至表面,故碳元素多在鍍層表面。 有機物析出為主因的矛盾點: 若變色物質為有機物,則應可溶於有機溶劑,但實際使用醇類、正溴丙烷及DMSO皆無法洗去變色物質,僅可被稀硫酸洗去(稀硫酸不溶純錫)。 不鍍鎳及磷鎳樣品或在氮氣下reflow皆不變色,若為有機物析出則不應如此(因為錫層仍會熔化)。 於200℃長時間烘烤外觀仍會變為藍紫色,但此時錫層未熔化,沒有有機物析出的問題。 下圖為對不同變色程度樣品Auger分析的結果:不同變色程度, 碳含量分布並無太大變化,顯示碳含量對變色影響不大。 C含量分布相近 輕微變色 嚴重變色 (Obtained from Rohm-Haas) 高溫變色 表面氧化 底層金屬擴散 有機物析出 反應機制: 不同金屬之交界面常因擴散而生成界面合金(Intermetallics, IMC),界面合金的生長速度與溫度、金屬特性及晶粒大小有關。銅錫合金成長速度相當快,而鎳與錫合金則較慢,IMC生長最終可至錫層耗盡。 底層金屬擴散為主因的矛盾點: 在固定鎳及錫電鍍條件且使用相同IR profile時,生成鎳錫合金的速度及厚度應不會有太大差異,故鍍薄錫應該因錫鎳合金較易顯露至表面而變色,鍍厚錫則較不會變色,但實際結果卻相反(薄錫≈50minch輕微變色,厚錫≈500minch變色嚴重)。 由於銅擴散速度較鎳快,故不鍍鎳應易生成較厚IMC致嚴重變色,此外鎳錫合金生長不受鎳膜厚影響,故增加鎳膜厚理應不會影響變色,但實際結果卻相反(不鍍鎳不變色,薄鎳≈20m變色較輕微,厚鎳≈200m變色嚴重)。 合金生成理應不受外層環境影響,故在氮氣下或使用後保護劑仍該因有合金生長而變色,但與實驗結果相反。 若僅為合金則為何可被稀硫酸洗去,卻無法為濃硝酸蝕去。 ※若底材為不鏽鋼則已被證實底層鎳擴散有很大的影響(by PBL-PTRD),而本實驗底材為銅。 以上分析可得底層金屬擴散生成合金並非銅材鍍錫變色主因。 高溫變色 表面氧化 底層金屬擴散 有機物析出 反應機制: 純錫易生成氧化錫(SnO, SnO2),隨著溫度及時間增加,氧化膜持續增厚,外觀顏色加深。氧化速率與溫度、氧濃度及錫晶粒大小(晶粒愈細反應愈快)有關,故在高溫熔融時氧化速率更是常溫的數倍。 表面氧化證據: 在氮氣下氧的濃度極低,有效阻止氧化反應發生,故不變色。 氧化錫易溶於硫酸?SnO(solid)+6H++3SO42-→SnSO4(aqueous)+3H2O+2SO2(gas), 因此變色表面可以稀硫酸洗掉。 使用後處理劑(磷酸鹽膜)或稀酸可在表面形成酸性保護膜,阻止氧與錫接觸。 不同變色樣品分析可得兩者氧化程度不同(見下圖),嚴重變色的氧化膜厚度較厚且相同厚度下(200 ? )氧化程度較多。 氧化程度(氧化錫厚度)造成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