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述
第一节 大地构造轮廓
一、构造单元划分
有关红河断裂带沿线的大地构造轮廓 ,前人作过较多研究 (李四光, 中国科学院地
质研究所, 黄汲清等, 王凯元,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 ;罗建宁, 。笔
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区内的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等特征及部分同位素年
龄,将红河断裂带及毗邻地区划分为 个一级单元和 个二级单元(图 ,表
图 红河断裂带及毗邻地 区构造分 区图
扬子准地 台: 丽江台缘褶皱带, 川滇 台背斜, 滇东 台褶带; 华南褶皱系: 滇东南褶
皱 带; 松潘 甘孜褶皱系: 中甸褶皱 带; 唐古拉 昌都 兰 坪 思茅褶 皱系: 苍山 哀牢山褶皱
带, 兰坪 思茅坳陷, 墨 江 绿春褶皱带, 维西褶皱带 。虚线图框为研究区
(据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年 资料修 改 )
计 凤 桔、董 兴权、严 富华 执 笔 。
第 2 页
表 红河断裂带及毗邻地 区构造单元划分简表
二、一级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子准地 台 (图
扬子准地 台西北 以小金河 剑川断裂为界,与松潘 甘孜褶皱系 的二级构造单元 中甸
褶皱带相连 ,西南边界为红河断裂带,东南 以弥勒 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毗邻。
扬子准地台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 ,基底岩系 由下元古界大红山群和中元古界 昆阳群 (研
究区内)组成 。大红山群为一套优地槽型的复理石和钠质火山岩建造,厚逾万米 ,经 吕梁运
动的区域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后 ,形成了一套混合岩化强烈的深变质岩系,构造线方向为北西
和南北向,并伴有中酸性岩浆的侵位 ,形成扬子准地台的第一基底 ;中元古界 昆阳群为 冒地
槽型的类复理石建造和碳酸盐建造 ,厚 ,中元古界晚期的晋宁运动使扬子
准地台全面褶皱 回返 ,形成扬子准地台的第二褶皱基底 ,并伴随有中酸性岩浆侵位 。昆阳群
变质轻微,主要构造线为南北向。晋宁运动结束了扬子准地台的地槽发展阶段 ,进入 了以震
荡运动为主 的盖层发育阶段 。
晚元古代至 中三叠世是扬子准地 台的盖层演化阶段 ,自下而上为一套局部夹 中基性
中酸性火 山岩 的陆相磨拉石、类磨拉石建造 ,滨海 浅海相砂泥质碳酸盐建造,陆相、海 陆交
互相砂泥质及碳酸盐建造 ,夹基性火山岩建造。
晚三叠世 中期后,海水退出扬子准地台,全区由海相转变为陆相沉积 。印支运动使元谋
绿汁江断裂 以西成为断陷盆地 ,堆积 了上三叠统含煤建造或含煤类磨拉石建造和侏罗系
中始新统巨厚的红色碎屑建造和含盐建造 。始新世 中、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 ,使扬子准地
台的盖层发生褶皱、上升 ,形成了一系列山间和山前断陷盆地 。在盆地 中堆积了一套类磨拉
石建造,并伴有中酸性、碱性斑岩的侵入 。渐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铸成了区域地形、地貌
的雏形。中、上新世 ,沿山间断陷盆地发育了一套陆屑含煤建造 。上新世末的喜马拉雅晚期
运动使全区进一步隆升 ,奠定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根据 中、新生代沉积建造 、岩浆活动和构
造活动的差异 ,扬子准地台可进一步划分成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丽江台缘褶皱带( ,川滇
台背斜( )和滇东台褶带(
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 )(图
研究区是华南加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