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绘画的雕塑性与中国雕塑的绘画性.docVIP

论西方绘画的雕塑性与中国雕塑的绘画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西方绘画的雕塑性与中国雕塑的绘画性 摘 要: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往往对于逼真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更为青睐。为了满足人们最初的审美要求,绘画仿佛一开始便呈现出雕塑般的立体感。而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不分家,人们对于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造成雕塑具有婀娜优美的线条感从而富有绘画艺术的特性。随着艺术的发展,东西方艺术不可避免地互相影响、融合,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立体感;三维性;绘画性;发展融合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87-01 一、西方绘画的雕塑性 (一)史前时代艺术已初步显现出立体感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往往对于逼真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更为青睐。为了满足人们最初的审美要求,绘画仿佛一开始便呈现出雕塑般的立体感,力图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再现自然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追溯到史前时期美术作品,那一件件精美的洞窟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窟、拉斯科洞窟中各种动物形象,生动而逼真,那一匹匹形态各异地牛、象、羊,是由绘制在壁面上的线面与洞窟内天然凹凸不平的壁面结合,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以此来更形象地表现动物身体的体积、块面关系和结构,已初步显现出立体的意味。从早期以线条浓淡来表现形体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逐步演变成为依靠自然石壁面和线条粗细、色彩浓淡之分的更为立体的斯科拉洞窟壁画,如《大公牛》就是此时期代表作。史前洞窟壁画已在西方绘画史中表现出走向立体感最初的开端。 (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立体感更趋成熟 古希腊、罗马艺术的辉煌散去,美术的年轮转过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更加辉煌耀眼的艺术光辉。扬·凡·埃克兄弟发明了油画,弥补了以前蛋彩画的缺陷,使作品过渡更加细腻自然,可更好的表现物体的质量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艺术的真实和立体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艺复兴突出人的精神,把宗教精神人性化,艺术的绘画形象也向现实的世俗社会和真实的人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绘画崇尚素描关系,重视形与明暗关系,注重物象的体积感、空间感和质量感。从文艺复兴早期始,绘画作品中作画对象的形象便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先驱之一——乔拓的摸索试验而呈现出立体性和生命力,《出乐园》、《纳税钱》便是这三维特性的代表作。从《出乐园》中很明显地看出,人物形象是立体的、结构是严谨的、生命是鲜活的,亚当和夏娃的身体是圆滚滚的有血有肉而具有丰富感情。从画作中,我们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真实而浓郁的痛苦之情。桥托不愧为“近代绘画之父”,他的画面中复兴古罗马、希腊所体现出的三维立体性和表现血肉的生动感,为文艺复兴艺术发展拉开了庄严而华丽的序幕。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技巧娴熟而理性,表现世俗精神的同时,也更发展了空间感和立体性,这在举世闻名地作品《蒙娜丽莎》可见一斑。《蒙娜丽莎》首次运用到“晕涂法”的绘画手法,人物边缘轮廓模糊,虚实关系更自然,即突出了人物受光部分的脸部、胸部和手部,又与背后的景色融为一体,阴影和线条微妙的过渡自然而难以察觉。背景与阴影视觉上的退后,更突出了受光部分立体的五官、莹润的肌肤和温柔的双手,真实、生动、体积感十足,甚至能使人能感受到那肌肤的莹润和暖人的体温,质朴无华而又充满一种雕塑的厚重感。这些画作都充分的突出了绘画中的立体感和三维性。 二、中国雕塑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不分家,人们对于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形成雕塑具有绘画艺术的特性。中国绘画艺术讲究“意蕴”和线条美,强调文化精神性。雕塑也如中国绘画中的一般推敲概括提炼线条,十分注重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曲线美。从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雕像、太原晋祠宋侍女、大同华严寺“辽塑”菩萨等作品中都可看出中国雕塑突出线条美和追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特点;此外,《说唱佣》手舞足蹈、神采飞扬;《马踏飞燕》天马行空、巧活灵动——中国雕塑如同中国的绘画般整体曲线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中国雕塑与色彩结合在一起,生产了许多彩绘雕塑作品,便也被称为“绘塑”。敦煌塑像的妆銮彩画便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中雕塑与绘画的综合表现“绘塑”的艺术形式;而在莫高窟彩塑中,唐代彩塑艺术成就更加突出,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可以说,“绘塑”也是雕塑绘画性的一种体现方式。 三、东西艺术交融 艺术无国界,随着艺术的发展,东西方艺术不可避免地互相影响、融合,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西方学习东方艺术中的平面感、笔触之感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