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阻滞的解剖学基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椎管内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硬膜外麻醉-阻滞失败 阻滞范围达不到手术要求:阻滞范围过窄 或偏于一侧 阻滞不全:有痛感,肌肉不松驰 局麻药浓度、容量;硬外导管进入椎间孔 完全无效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 穿破硬膜 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 空气栓塞 全脊麻 异常广泛阻滞 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感染 导管折断 穿破胸膜 CSEA简介: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醉(Combined-epidural anesthesia,CSEA)是将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结合一起的新技术,采用在同一椎间隙进行的针通针穿刺方法。 腰麻 优点:可提供可靠的阻滞; 缺点:低血压、麻醉平面不易控制、术 后头痛且不具有延时性。 硬膜外麻醉: 优点:低血压发生率低、麻醉平面易控制、提供术后镇痛 缺点:10-25%骶部神经阻滞差、起效慢、肌松效果不满意。 CSEA:取其各自优点但又不增加并发症,可以阻滞会阴部神经,且使阻滞平面达T8。 骶管阻滞 经骶裂孔穿刺,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 直肠、会阴手术 婴幼儿腹部手术 常用腰麻用药 罗哌卡因 浓度 比重 1%Ropi 2ml+10%GS1ml 1.020 1%Ropi 1.010 0.5%Ropi 1.005 0.2%Ropi 1.002 0.33%Ropi 1.003 腰麻平面的影响因素 重要因素 麻醉溶液的比重 病人体位 注药时 注药后即刻 药物剂量 穿刺位置 其它因素 年龄 脑脊液 腰部弯曲程度 药物容量 腹内压力:腹水、腹内巨大肿瘤、 妊娠 针的朝向 病人身高 妊娠 脊麻穿刺部位 穿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 体位:侧卧位、坐位、俯卧位 间隙:L2-3、L3-4、L4-5等 穿刺针:细 特征:脑脊流出 局麻药浓度 重比重 等比重 轻比重 局麻药浓度 轻比重液 轻比重液药物浓度低,用量少,平面的控制:剂量是 重要因素,注药的速度亦非常重要; 平面虽可用变化体位调节,但可调的范围较重比重小, 注药速度过慢可使平面过低而导致麻醉失败; 比重低,对运动神经阻滞弱,显效较慢,即使交感神 经与感觉阻滞平面较高,机体有较强的代偿能力,麻 醉维持时间短, 对老年、体弱、孕妇为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注药速度 注药快则平面快且高,慢则范围小; 有人认为其不足以影响局麻药的分布; 重比重注药速度影响较小; 轻比重注药速度很重要; 腰麻药的吸收 注入蛛网膜下腔局麻药浓度的变化分三期: Ⅰ期 稀释期 Ⅱ期 同分子运动,麻醉药向脊髓液中扩散 并被神经组织吸附,时间约2分钟 左右; Ⅲ期 吸附期,吸收入血液的麻醉药被 分解, 在脑脊液中不能被分解; 腰麻药的吸收 局麻药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并不是化学性的横断阻滞; 脊髓内的某些神经组织不吸收局麻药,吸收局麻药的组织浓度差异很大,脊麻是对脊髓功能的影响复杂而微妙; 节段性脊麻可产生胸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深度阻滞,但在麻醉平面以下的许多冲动仍可正常传递,来自下端的痛觉和运动功能并没有完全被阻滞,而精细感觉(如轻触、温度觉)则被阻滞; 腰麻药的排出 局麻药以弥散和血管吸收两种形式从蛛 网膜下腔排出,而不是代谢形式排出; 即使穿刺时有新鲜血液出现于脑脊液中, 也没有足够的胆矸脂酶来代谢脂类药物 腰麻药的排出 蛛网膜下腔的局麻药顺浓度的阶差透过硬膜弥散到硬膜外间隙; 这种排出的方式虽不为人们注意,但很有意义; 腰麻药的排出 蛛网膜下腔得局麻药可被三处血管吸收 硬膜外间隙血管; 蛛网膜下腔血管; 脊髓本身的血管; 吸收率与局麻药的脂溶程度成反比; 利多卡因的吸收率比其它局麻药快; 腰麻药的排出 局麻药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可延长脊麻作用的时间; 脊麻应用肾上腺素延长麻醉时间;但用量与延长麻醉 时间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增加肾上腺素的用量只能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