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总预算会计教程 马赟.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一 章  财政 总预算会 计 改革概 论 第一节    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预算会计是一个与企业会计具有 同等地位 的会计学分支 。改革开放 以来 ,随着会计准 则的颁布实施 ,我 国基本上建立 了较为科学规范 的与 国际会计惯例相接近 的企业会计理 论与实务体系 ;而预算会计仍停 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 。近年来 ,随着 国家预算管理 体制改革 的深入、《预算法》的颁布实施,预算会计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而 《事业单 位财务规则》的颁布并于 年 月 日起实施,有力地推动 了预算会计改革 的进程 。财 政总预算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面临的现状充分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外部环境和业务 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行复式预算 以后 ,财政总预算会计 需要分别反 映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的 收、支、结余 情 况 。 预算外资金数额急剧上升 ,成为经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财力 。 广泛建立了财政周转金,充分利用财政间歇资金,财政信用业务普遍开展。 这种情况突破 了过去单式预算和财政资金渠道单一,无偿供应的局面 ,使 国家财政能 更有效地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也给财政资金的使用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 原预算会计模式可归纳为 :两个组成部分 (预算会计分为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 计 ),三种 管理方 式(单位预 算会 计分为全额拨 款、差额 拨款、自收 自支三 种 管理方式 ),预 算 内外分 别核算 ,资金结存 会计 等式 ,三个 会计 要素(资金 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收 付记帐法 。这种预算会计模式,乃是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统收统支的供给型 财政 的产物 。 年开始实行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 ,尽管对一些 问题作 了较详细 的规定 ,但在基本模式上并没有突破原有制度 的框框 。在 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供给型财政 向经营型财政转化 的新形势下 在财政机关总会计 的外部环境和业务 内容 发生上述重大变化 的条件下 ,原预算会计模式就越来越显得不相适应 了,其改革势在必 行 。 二 、原财政机关总会计不适应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的需要 长期 以来 ,我国实行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对 国民经济实行直接管理 。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和发展 ,政府对 国民经济 的管理也要逐步地 由行政 的直接 管理转 向宏观 的间接管理 。具体表现在会计管理方面 ,政府主要研究制定适用面较广 的较 高层次 的会计规 范(如会计法、会计准则 ),对 于具体会计方法、程序等 ,应 允许单位根据 自 身情况 自主选择 。依此 ,原预算会计制度在众多方面不适应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的需要 。主 第 2 页 要表现在: 原预算会计管理 以直接管理、行政管理为主,对单位会计业务管得太多,统得过 死 。 行业会计制度政 出多门,种类过多,且没有统一 的规范,这样会计信息缺乏横 向之 间的可 比性 ,从而影响了会计数据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的有用性 。 三 、原财政机关总会计不适应与国内企业会计 、改革后的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 计及 国外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 的交流 由于原财政机关总会计制度并不是按国际惯例设计的,因此 ,在会计语言上不适应与 国内企业会计 、改革后 的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及 国外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 的 交流 。主要表现在: 在会计 的统一规范方面 。由于原预算会计制度是按预算管理形式分行业设立 的, 而 国外政府及非盈利组织 (例如美 国)则 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统一制定政府及非盈利组 织会计准则 。 在会计基本概念和方法方面 。原财政机关总会计制度对会计的基本前提、目的、要 素等 ,没有明确提出,有 的虽然间接提出但与 国外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相去甚远 。在记 帐方法上采用 的是我 国独有 的“资金收付记 帐法 ”,而 国际上采用 的是“借贷记 帐法 ”。 在会计要素 的确认 、计量和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