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监督 李树军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绪 论 社会监督是一 门综合性 、政治性 、现实性很强 的学科 。说它综 合性强 ,是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政治学 、社会学 、法学 、新 闻学等领 域 ,而且还涉及到从公民个人到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 。说 它政治性强 ,是 因为社会监督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 政行为所展开 的监督活动 ,本身是行政监督体系 的一部分 ,而且在 监督过程 中要严格遵循有关法律 、法规和政策 。说它现实性强 ,是 因为社会监督在 当前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中起着愈来愈重要 的作 用 。例如, 年 月至 年 月间,仅各级纪检机关就受理 群众来信来访 、举报 电话 万件 (次),其中反映县 (处)级 以上 领导干部 问题 的有 万多件 (次),为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提供了一 批重要线索 社会监督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可 以真正使腐败无处 藏身 。江泽民同志在党 的十 四大报告中谈到反腐败 问题时明确提 出, “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 ,加强人 民群众 、各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 的监督 ,建立健全党 内 和党外、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 ”。因此 ,深入研究 社会监督的内容 、形式 、特 点及其作用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 民主 监督机制 ,不仅有助于推进我 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而且对于密切党 同群众 的关系 ,克服消极腐败现象 ,都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 ① 引 自 《中共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向党 的第十五次全 国代表大会 的工作报告》 。 第 2 页 第一节  社会监督的涵义与依据 一 、众说不一的社会监督 目前 ,国内关于社会监督的定义至少有三种 : 一种可称之为 “狭义说 ”。罗景一等编写的 《纪检监察工作词 典》写道 :社会监督是 “指人 民群众通过社会 团体和社会组织 (包 括政协、民主党派、工会 、共青团、妇联)、舆论机关等对 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区别于公民的个人监督。 一种可称之为 “广义说”。杨世文等撰写的 《党的制度》一书中 认为 , “社会监督主要包括人民群众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 等”, “社会组织监督是指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会、共青 团、妇联等社团组织对党的监督”,以区别于党 内监督 (也称执政党 监 督 )。 第三种说法见于复旦大学浦兴祖主编 的 《当代 中国行政》一书 中, “社会监督指政协监督、团体监督、公民监督、舆论监督”,以 区别于政权监督 (包括人大监督和司法监督)、执政党监督和行政监 察监督 。侯远长主编 的 《中国权力监督论》也基本上持这种观点 。 笔者倾 向于第三种提法 。第一种提法把公 民监督排除在社会监 督之外 ,外延有失过窄 。第二种提法则有失过宽 。事实上 ,人大属 于 国家权力机构 ,人大监督属于权力机关的监督 ,是 “最高层次的 监督 ” (江泽 民语 ),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社团监督。 因而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公 民个人 、社会 团体和社会组织 (主 要包括各 民主党派 、工青妇组织专业性群众 团体 、舆论机构 、基层 群众 自治组织等 )依据宪法 、法律和法规 ,运用各种方式 (包括通 过新闻媒介)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根据这一定义, 本书将社会监督细分为公 民监督 、工青妇组织监督 、人民政协 民主 监督和舆论监督 四部分加 以论述 。 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 ,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 ,是人 民 第 3 页 群众通过新 闻工具对党和政府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 的监督 (同时 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 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 闻单位或者是新 闻工作者个人 的监督 。第二 ,社 团监督 中因资料有 限,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