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神经监测(IOM)之原理及应用.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術中神經監測(IOM)之原理及應用 春杏醫療儀器有限公司 邱文瑤 Lisa 神經功能監測系統 Behavior monitoring:Vauzelle Stagnara 在1973年首先發表了術中wake-up test,亦即在手術中降低麻醉深度讓病人回復部分意識,觀察病人能否遵照指示運動上下肢,以確定其神經功能狀態。其缺點是無法偵測到專一神經之功能,只能大略知道運動之大體功能,而且也無法得知知覺神經之狀態。 Intraoperative electro-neuro-monitoring :以體覺性誘發電位來作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在1980年左右,由日本及美國的學者逐漸研究發展出來。Intraoperative SEP被廣泛應用於臨床脊柱手術及中樞和少部分周邊神經手術上 何謂誘發電位 始於1954年Dawson之運用平均加值器方法。1964年Cignaeck與Gastaut更利用閃光(flash)之刺激發明了視覺誘發電位測量。總而言之,EP之急速發展完全仰賴於1970年代電腦之普遍化應用。因為感覺神經在大腦所產生的電位非常小,而且容易與腦波混淆。電腦運用以後,這些微小的波則很容易被誘發出來。 由外在環境的刺激,如皮膚感覺刺激、視覺刺激、聽覺刺激等,經由個體感覺接受器接受後,在經其傳導徑路,傳至大腦皮質,可誘發腦細胞自發性電位活動之改變。此種因外來刺激而誘發之電位改變即稱之為誘發電位。 誘發電位之特點:1.) 由刺激至反應所產生的時間(Latency)是固定的。2.)其反應之波形(respones-pattern)具有一定型態。 國際10-20 Electrode Place System 簡稱為10-20制度 10-20制度下,F代表額區,C代表中央區,P代表頂區,T代表顳區,O代表枕區,Fp代表額區前端,Sp代表蝶骨,naso代表鼻咽。Fpz、Fz 、Cz 、Pz 、Oz分別代表頭部各區之中線原點。 各區英文字母之後所加上之阿拉伯數字,偶數者代表右邊,奇數者代表左邊。 國際10-20 Electrode Place System測量 頭部縱線以鼻跟和枕骨隆突之間作為劃分,將兩位置間的全部距離定為10%、20%、20%、20%、20%、10%共6個部分(5個電極配置點),名稱依序為Fpz、Fz、Cz、Pz、和Oz(如圖A)。 頭部周線以鼻跟和枕骨隆突之間作為劃分,分為左半部與右半部周線。將兩位置間的全部距離各定為10%、20%、20%、20%、20%、10%共6個部分(5個電極配置點),以右半部來看從鼻跟至枕骨隆突間的5個電極配置點依序為Fp2、F8、T4、T6、和O2,左半部則依序為F p1、F7、T3、T5、和O1(如圖B) 。 頭部橫線以左右兩耳的耳前點(pre-auricular)之間作為劃分,將兩位置間的全部距離定為10%、20%、20%、20%、20%、10%共6個部分,由左而右名稱依序為T3、C3、Cz、C4、和T4(如圖C)。 體覺誘發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原理為電氣刺激周邊神經時,在其感覺訊息傳入中樞神經之路徑及頭部都能紀錄到電氣活動之變化。 理論上,所有感覺神經皆可被刺激而產生SEP ,但臨床上較常用來作檢查的是:上肢的正中(Median)或尺骨(Ulnar)神經與下肢的腓骨(Peroneal)或脛骨(Tibial)神經。 電氣刺激:期間為0.1~0.2ms的方形直流電。 刺激頻率為每秒2.13至5.13次。 刺激強度通常調整至足以引起該神經所支配的 肌肉產生輕微顫動。 在術中刺激強度約使用20~30mA 。 傳導路徑:神經受刺激後所產生之傳入訊息,經脊神經跟進入脊髓之背索(dorsal column) ,經薄束及楔狀束到延髓之薄核及楔狀核,交換到第二個神經細胞後,再經腦幹傳到視丘,感覺皮質及其他大腦皮質。 體覺誘發電位(SEP)臨床應用 可作為周邊神經、脊髓、腦幹、視丘病變之檢查與定位。 可提高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之臨床診斷率。 評估昏迷患者之預後。 鑑別功能性和器質性之感覺異常。 外科方面:可監規感覺脛路功能,減少手術之後遺症。 在術中監測可依其開刀部位不同所使用的誘發電位形式也不相同。就骨科而言:C-spinal 監測上肢SEP或是四肢SEP ; T-spinal 監測兩側下肢; L-spinal 監測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