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综论 郭学东.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章  起源论 早期 山东快书因以演唱武松故事为主,武松在兄弟中排行第 二,故 叫做“唱武老二 的”;又 因为武松身躯高大,勇猛过人,圈内艺 人 自称“唱大个子 的”。产生初期受其流布范 围狭 窄 的局 限,影 响 不大,长期 以来并未产生恰 当名称 ,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 ,方 始进入上海等大城市演 出,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正式定名为山东快 书 。同时 由于 高元钧、杨立德、于传 宾等杰 出演 员 的 出现 ,特别是 高元钧五十年代初参加了总政文工团,他所演唱的新书 目 《一车高 粱米》、《三只鸡》等,以及传统书 目 《武松打虎》等,大受欢迎。中央 及地方 电台经常演播 ,并灌制唱片发行全 国。加之他率刘洪滨、刘 学智诸弟子,在军 内多次举办山东快书练班,培养了大批能编能演 的快书新人 ,遍布全 国各地 。一 时间,部 队、厂矿、农村到处都有 山 东快书演唱,似乎没有快书演出就称不上一个综合性文艺晚会 。 此时山东快书的传播达到高潮,成为一个在全 国具有广泛影响的 大 曲种 。 可惜当时对这样一个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新兴 曲种,包括它 的历史渊源、流布发展、书 目形成、艺术特 点、流派兴起 ,乃至 审美 及文化价值等种种理论 问题 的研究工作远远未能跟上。如果说 已 有起步,也只不过是为适应教学需要,做些演唱技巧与创作经验 的 介绍与浅显分析 。涉及快书产生 的渊源、发展流变 ,则多是根据个 别艺人 口耳相传的某些传说来做解释 。没有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必 要 的广泛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史料、资料基础上进行较为系统的 研究,从而产生一个较为贴进实际情况的阐释 。以致山东快书来 路不清 ,历史渊源众说纷纭,亟待进一步考查剖析,这是 问题提 出 的背景。 一 、渊源三说 关于山东快书产生,有的难 以自圆其说,有 的强拉硬扯用来为 地方添彩,大多因为缺少必要的依据无法使人相信,真正影响较大 的说法归纳起来不外 以下三种: 一说源于 明朝万历年间( ,为 山东临清一位落魄 的武举刘茂基所创,他依据 《水浒传》中的武松故事编成唱词,坦露 一条臂膀,拉着武松 的架子,敲着瓦片,用当地方言合辙押韵地赶 集赶会演唱。 二说是 由清咸丰年 间( ,山东济宁贫寒文人赵大 桅创始 。他在庙会上听到山东大鼓名艺人何老凤演唱的 “撺钢 腔 ”,便 以这种简单平直 的腔调为基础,自编武松故事演唱,逐渐形 成 了“武老二 ”这种 民间说唱艺术形式。 据刘洪滨、刘学智 《山东快书溯源》文中介绍:此二说出自山东 大鼓老艺人马礼元(应为马立元 笔者 )先生之 口。 年 月间高元钧先生随总政杂技 团来济南演 出时,在“八一 ”礼堂座谈 会上,将马立元以上两种说法作了阐述 。我们知道马立元 自民国 十年( )到民国二十九( 年,曾在济南书词公会任会长,并 兼任山东省民众教育馆书词训练班教员近二十年,在山东曲艺艺 人中颇有影响,他的话再 由当时驰名全 国的快书名家高元钧说出, 自然难有疑义 。影响所及, 年 山东省文化事业 管理局编 印 《山东快书资料》小册子,即引用的此观点。经过官方如此刊印,似 乎更加毋庸置疑 了。然而 ,应 当注意 的是马立元、高元钧谁也没有 肯定或否定两种时间相差百年的说法,到底哪个错误 ?如果确系 两人创始,那么他们各 自的艺术传承又是如何发展而来 ?等等 ,留 下了大量无法 自圆其说的问题,奇怪的是尔后不少山东快书研究 者依 旧经常引用,令人疑 团难解 。 山东快书起源 的第三种说法却与上述二说大相径庭 。那是 年六月山东省举办首届 曲艺会演,借全省各 曲种代表性艺人 相对集 中的好时机 ,为摸清 山东各 曲种源流、艺人、书 目等情况 ,省 文化局召开 了“山东省 曲 目工作会议 ”,当时参加 山东快书组讨论 的有老艺人周 同宾、傅永 昌、宋宗科 ,以及辈份高又熟悉快书发展 情况的山东落子老艺人杨教长。名演员杨立德因市曲艺队有经常 性业务演 出,只能抽暇参加 。讨论结果就 出现 了第三种说法:清道 光六年( 落第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