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数字词语释义.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中华民族文明史延续5000年,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一个大 国何以延续数千年?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综观 中华文化,其源远流长无可比拟,其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其简 约鲜明令人叫绝。贯穿5000年林林总总的文化,全凝结在一个 “道”字中。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她是 “道” 文化。 “道”字在 《诗经》中已多次出现: “周道如砥,其直如 矢。”(《诗经 ·谷风 ·大东》)从字形看,“道”字包含有头有 足的人行走之意。供人行走的是道路,道路有坚实的基础,又四 通八达,无论什么人,来者不拒,其文化内涵已隐约可见,隐含 着提升为万物和人生一般原理的意蕴。由此发展出来的 “道” 文化,雅俗认同。在雅文化中,“道”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 概念;在俗文化中,道教成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 中华雅文化,集中体现在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中。百家争 鸣,说明学术思想各有侧重。但各家都言 “道”,又是异中之 同。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黄宗羲明确指出:“盖道,非一家之 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 (参见萧?父 《吹沙集》 “自 序”,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4~5页)百家中儒、道及后来传 ·1· 道教数字词语释义 入的释家对后世影响最大,儒、释、道三家,是人们公认的中华 文化传统的三根支柱。但三根支柱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植根于 共同的基础之上,这个共同的根基就是 “道”文化。 “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虽然在老子的 《道 德经》问世之前的 《诗经》和 《易经》中已广为使用,但在老 子的 《道德经》中才将其确立为宇宙人生的最高概念。以 “道” 为本体的哲学,道家之外的各家虽不一定明确地把它作为本家的 学说,但实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道”哲学问世之后,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由此而起。诚如江蠳在 《读子卮言》中 《论道 家为百家所从出》所说:“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 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 管钥而司其启闭,故 《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 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 《道德经》其实是老子以个人智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凝练和提 升。“百家为道家所从出”虽难于一一确证,其在总体上肯定 《道德经》在百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并非虚言,“道家之学遂 普及于民间”则指出了其在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无可替代的历 史地位。古代的思想家,除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外,其他各 家,大多数重视论述社会治理和人生修养问题,道家则从宇宙观 出发,并将其贯彻到社会、人生,探索循 “道”而为的社会治 理规律和人生修养的内涵,也就是说明怎样治国,怎样为人。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被举世公认。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据司马迁的 《史记》记载曾拜见老子,还留下 “朝闻道 ,夕死 ·2· 序 可矣”(《论语 ·里仁》)的感叹。儒、道虽是两家,但它们的区 别主要在于,道家在强调天道与人道统一时,对天道作了深刻的 论述,人道则是天道的引申;儒家则侧重于人道的说教,对天道 只是表示敬而远之。当孔子说 “吾道一以贯之”时,这里的 “道”主要表现为人的伦理原则。后来荀子说 “千举万变,其道 一也,是大儒之稽也”(《荀子 ·儒效》),更表明 “道”也是儒 学的基础性概念。生活于明朝中叶的大儒王阳明年轻时本尊奉道 家,后来虽然由道转儒,但他明确表达说:“儒、佛、老、庄, 皆吾之所用,是之谓大道。” (《明通监》卷四十九,中华书局 1959年版第1818页) 释家指佛教的理论。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以唐玄奘为界, 以前主要为传播印度佛教,以后自禅宗起,佛教中国化了,形成 了中国佛教。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释家,主要指中国佛教。禅宗并 不主张人生在世只是为死后进入天国做准备,而认为现世和来世 不存在鸿沟,人生活在现世中,只要能 “明心见性”,即可 “顿 悟成佛”。释家的理论,亦和道家相融。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 《信心铭》,开篇之句是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指根 本的、终极的道。三祖将达到 “至道”作为最高的追求。禅宗 认为 “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将 “妙道”视为成佛。六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