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1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第1讲常用文言词语.pptxVIP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1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第1讲常用文言词语.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1 讲 常用文言词语;  文言实词,学习时要注意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积累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然后迁移至课外读本中。对于文言虚词,重点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词义与用法,注意积累、归类、迁移。;;  一、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如:①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辟”通“避”,躲避。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   2.音同(近)、形不同。如:①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②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3.音不同、形近(部分的)通假字。如: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女”通“汝”,你。②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思。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从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1)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2)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如“兵”的常用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三例: 1.从   ①跟从。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例: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2.策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例: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例: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3.具   ①详细,详尽。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例: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三、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义范围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1)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2)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这一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2)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4)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

文档评论(0)

汪汪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