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十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名篇名句.docVIP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十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名篇名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十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名篇名句 PAGE PAGE 4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4 页 限时规范训练(十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名篇名句 建议用时33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_ 赋分:3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电视片《守护南海珊瑚林》在呈现了海底世界珊瑚家族绚丽多姿、________的图景之后,回答了珊瑚为何物的问题,随着把珊瑚定性为动物的结论,眼前展现出珊瑚虫与虫黄藻绝妙的共生关系图景,那段生动漂亮的画面与充满幽默情趣的解说,________地把虫黄藻喻为珊瑚虫的“房客”。“虫黄藻用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和氧气‘交纳房租’,并赋予‘房主’五彩缤纷的颜色;(  ),还将自身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及氮、磷等供给虫黄藻作光合作用原料,真可谓佳偶天成,互利双赢了”。珊瑚的美,就这样通过共荣共生的“关系”建构并诠释出来。 狄德罗还曾说过:“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 珊瑚虫、珊瑚林、珊瑚礁在演绎了自身生命之美的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而面临美的毁灭。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水温度升高,让珊瑚虫和虫黄藻原本和睦的关系不复存在,从此“六宫粉黛无颜色”,珊瑚的美渐渐衰退。而对珊瑚不择手段地盗采,海洋酸化,海水污染……更是酿成珊瑚礁“白化”乃至可能从地球上消失的悲剧。于是,影视片________地描绘了以黄晖为代表的年轻的科研团队,夙兴夜寐、________,拯救珊瑚、珊瑚礁的科学实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五光十色 惟妙惟肖 浓墨重彩 殚精竭虑 B.五光十色 栩栩如生 郑重其事 宵衣旰食 C.五颜六色 栩栩如生 浓墨重彩 殚精竭虑 D.五颜六色 惟妙惟肖 郑重其事 宵衣旰食 解析:选A。五光十色:形容颜色比较鲜亮,色彩亮丽,一般指比较大的事物,如景色。五颜六色:形容颜色的种类多,一般指小的,具体的,比如衣服、画面等。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形容着力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珊瑚虫不仅是虫黄藻的宿主 B.虫黄藻不仅住在珊瑚虫内 C.珊瑚虫则不仅解决虫黄藻的住宿 D.珊瑚虫解决了虫黄藻的住宿之后 解析:选C。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原文,分号后的陈述对象应是“珊瑚虫”,而且横线后的“还”说明前面应有“不仅”和它搭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关系总是随着美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而千变万化 B.关系总是随着美而千变万化,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 C.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衰退,而消失,而千变万化 D.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 解析:选D。本段论述的中心是“美”,所以排除A、B,C、D两项的差别便是短语的语序,D项五个短语更符合事物变化的逻辑顺序。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华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是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从文献和出土文物看,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基于农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当然要比狩猎采集时代的文化发达,也更为精细,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加上农业社会有超过日常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社会分工也更为细密合理,因而在当时经常发生的部落或部族战争中容易获胜。这样,中原文化靠着文和武两种手段慢慢地向外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随时吸取当地部落部族的文化,边扩散边演变壮大。如果我们放眼历史,中华文化的这一趋势至今也未中止,以后也不会终结。 商周活动的地域在今河南、陕西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但同时自然灾害频仍,接近北边和西边的游牧部落。中华文化的根基大致就是由这一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刺激而形成的。农业生产需要社会的稳定和氏族、家族与家庭的延续。农业的耕种和收获是以年计算的,只有稳定,才能春种秋收,才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生活也才能逐渐富裕起来;只有延续,土地、工具的占有才能长久,技术的传承和提高才有保障。要稳定,就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要延续,就要重视血缘的纯正,要分清正支与旁支,要保持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既然时时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外来兵灾,就要与水旱风雹、虫兽疾疫搏斗,要和入侵劫掠者拼杀,灾后还要艰苦奋斗以恢复家园。在应对种种自

文档评论(0)

180****59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