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卢
金
城
林
春
德
选
,
.
注
兴 矿‘丈很
许体市
厦
门
大
学
出
版
社
序
郭 风
我时常感到一种特殊的欣慰,这便是家乡(莆田和仙游)有
一些饱学多才之士,扎扎实实地在家乡从事有关莆、仙地区历代
文化、教育以及文学、艺术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因而
也右心中又有一种敬佩之‘清油然而生。这些发掘和研究工作,具
休地说,包括教育、戏树、金石、书画以及地方饮食文化等等,范
围王为广泛,而每一成果,又各具有钩沉探幽和某种新发现的性
质,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近日,我有幸读到卢金城、林春德二同志合著的 《兴化文
痕》的书稿。此书则是从文学 (特别是诗歌以及短小散文)方面,
辑录自店代、五代以降历代先贤以及离居兴化的客地文人的作品,
对作者的生平详加名一证,对所收作品,作精到的注释。因此,《兴
化文痕》可能也是木地区出现的第一部历代诗歌选集,单就这一
点来看,其价值和贡献也是不一言而喻的。
讨歌,一方面是发自诗人的心声,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在一定
积度上表现一定社会的时代风貌、民情和风」:的景象;或者说在
一定程度_}一表现了某种历史以及民生现象。把木地区各代的诗歌
洲!{怕是一邵分)加以选编,不仅对研究当地的文学很有必要,同
时也是后来者了解、认识我们的乡土历史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
景观之生动教材。在这方面的价值,看来也是不可忽视的。
《兴化文痕》的 《前言》中引了陈长城同志在他的 历《代莆田
人著述及其版木存伙》一文中的一段有关统计文字,我以为这很
有意义,觉得在本序中不妨再转录一遍,以引起注意:
“(一)作者人数,唐61人.宋251人,元27人,明465人.
清270人;(二)著作部数及尚存部数,唐25部,存 12部,宋632
部,存61部,元60部,存6部,明944部,存 125部,夕青470部,
存132部;(三)著作分类,经属180部,史属122不中,子属 17种,
文属710余种,奏议82种,诗赋27种。此外,还有不少有关城
府、廊署、学校、祠庙、水利、桥梁等等记载类的的文章。”
我所以不嫌重复地重录长城同志的这段文章,因为我觉得它
实在太有意义。这些乡生乡长的著述,是一大宝库,值得后人认
真研究以至分类辑录成书,以利子孙的阅读,而对于弘扬乡土文
化传统等等,其作用是不必多说:的了。
1993年 1月2日,福州
-.」一
口. 自
. 目
前 L口
莆田获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始于明代。明世宗
嘉靖一十年 (公元1531年),莆田知一县王拒改 “一善俗坊”为 “文献
名邦”;嘉靖四十四年 (1565),知一县徐执策又竖 “莆阳文献”、
海“滨邹含”二坊;明神宗十一六年 (1588),知县孙继有将二坊改
为 “壶兰雄邑”、“文献名邦”。这是一莆田盛誉的由来,原来的词义,
仅就文化教育而言。后来词义有了扩大和深化,皆滥筋于此。
兴化文学,是植生在中国文学大树上的一枝繁花。它‘的萌芽、
分奠、抽穗、开花与结果,是脉承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血
缘的。
兴化文学的诞生,首先是受着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西晋末
年,中原动荡,士族南迁,倡学授业,开文化教育之先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