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是指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根据毒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例如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本身毒性很低或是惰性气体,如果它们在空气中浓度很高,使氧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随之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引起机体缺氧窒息。另一类为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进人机体后,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的运氧能力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引起撓赴谥舷。在工业生产中,后一类较多见。有的还将窒息性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 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 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特点 1.窒息性气体的主要致病环节均是引起机体缺氧。 2.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是机体耗氧量最大的组织。尽管它只占体重的2%--3%,但耗氧量可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25%,故对缺氧最为敏感。大部分神经细胞的致命损伤多非急性缺氧所致,而是由缺氧所引发的种种恶果引起。 恶果之一是脑水肿,此时除了脑血管反射性扩张引起脑肿胀外,缺氧引起的脑水肿ATP生成障碍、离子泵不能运转、细胞内水钠潴留,可形成广泛的脑水肿;血管内液体渗入细胞外间隙则造成细胞间隙水肿;脑内血管内皮细胞也有明显肿胀,可造成局部血管堵塞;这些均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 恶果之二是缺氧可激活揙斝突凄堰恃趸福纱罅孔杂苫╫xygen radicals),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成分。 恶果之三:缺氧可使需要ATP供能的钙泵停止运转,使脑细胞内滞留大量 Ca2+ ,Ca2+可激活磷酸酯酶A2 ,引起膜磷酸脂分解,生成大量花生四烯酸,导致血栓素、白三烯等物质生成,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局部缺血、缺氧。 轻度缺氧时有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表现,随缺氧加重,可出现烦躁不安、头痛、头晕、乏力、耳鸣、呕吐、嗜睡甚至昏迷,并可引出病理性反射; 惊厥或抽搐则提示有较严重的脑缺氧。由于全身中毒反应的干扰,单从症状表现难以确定是否有脑水肿存在,瞳孔变化(缩小、散大或不等大小)、呼吸浅慢而不规则甚至出现叹息样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等表现则有提示作用。视神经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升高的可靠体征。另外,CT、核磁共振等,有助于早期检出脑水肿,是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 3.有效的解毒治疗,必须针对中毒机理和中毒条件。 4。慢性中毒 1.理化特性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为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比重为0.967,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空气中含量达12.5%时可发生爆炸。 2.接触机会 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炼铁;机械工业的锻造、铸造;采矿的爆破作业;化学工业中用一氧化碳作原料制造甲醛 、丙酮等各种化工产品;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锅炉,加热窑炉等。此外家用煤炉、燃气热水器和汽车发动机尾 气产生的一氧化碳,在通风不良或气体泄漏时可发生生活性一氧化碳中毒。 3.毒理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收,透过肺泡迅速弥散入血,约80%~90%与Hb可逆性地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约10%与肌红蛋白可逆性地结合。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50~300倍,而且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从而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吸收后的一氧化碳大部分以原型由肺排出,不足1%的CO被氧化成CO2排出体外。一氧化碳的吸收与排出,主要取决于空气中氧和一氧化碳的分压,空气中一氧化碳分压愈高,则吸收也愈快,血液中HbCO的饱和度也愈高;吸入空气中氧的分压增高,则可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及一氧化碳的排出,所以,高压氧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有效方法。 此外,一氧化碳还可直接引起细胞内缺氧,这在CO中毒中,具有更重要意义。由于CO与线粒体中细胞色素a3的结合,可阻断电子传递,延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氧化,抑制细胞呼吸。同时,CO可使血小板释放大量的NO.自由基,由NO.衍生的氧化剂可抑制线粒体酶,阻碍电子传递。脑中含铁多的区域如苍白球、黑质网状带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可明显地受到CO抑制。 有研究发现,CO可使粒细胞附着于脑微血管的内皮上,继而释放粒细胞蛋白酶,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后者可生产氧自由基,引起脑细胞脂质过氧化。此外,动物实验观察到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滞剂可减轻CO所致小鼠海马细胞的变性,提示兴奋性氨基酸也可能参于CO的神经毒作用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CO中毒后,由于血液携氧和脑组织利用氧的障碍,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缺氧,产生细胞性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头皮知识课件.pptx VIP
- 2025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上机真题卷3.docx VIP
- 第五章第二节创新实验:铜与硝酸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VIP
- 2025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答案解析)(中小学组).docx VIP
-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全套教学课件.pptx
- 哈希cod_max_培训教材.ppt VIP
- 第五章第二节创新实验:铜与硝酸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VIP
- 建筑项目设计与施工配合措施.docx VIP
- 2025年辅警考试题库公安辅警.doc VIP
- 中国银行存款证明 正面资料.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