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示范高中用鉴诗歌的语言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省示范高中用鉴诗歌的语言二

诗歌鉴赏之语言 第二课时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以对关键诗句的理解的方式考查 高考真题 2012 辽宁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高俊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俊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步骤一)“雁引愁心去”好。 (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三)“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 【步骤分析】 迁移训练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明代杨慎评论说:“ ‘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鹧鸪天》之佳句也。”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 迁移训练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迁移训练3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提问方式】 A、诗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B、诗中的某一词有人认为换成某词更好,你的看法呢? 炼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福建)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提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 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参考答案 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 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 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 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 (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 注意: 此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来考查。 实写酒醉入眠,虚写梦中情境,一实一虚,虚实相生;醉眠乡村客店的孤单离愁与出入都市高楼的热闹欢愉,对比鲜明。 【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敌”字更好。(第一步) “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 “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第三步) 【提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 *

文档评论(0)

139****39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