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湘赣地区中生代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圈厚度变化
刘勇注 本文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湘赣地区中生代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与软流圈界面变化(编号、地质志项目:主要地质单元区域地质调查与片区总结(编号:1212011120115)、科技部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地质志、图及欧亚大陆大地构造图编制(编号:2011FY120100)联合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
注 本文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湘赣地区中生代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与软流圈界面变化(编号、地质志项目:主要地质单元区域地质调查与片区总结(编号:1212011120115)、科技部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地质志、图及欧亚大陆大地构造图编制(编号:2011FY120100)联合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6-08-15; 修订日期:2016-08-;责任编辑:
作者简介:刘勇(1982-),女,博士,助理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HYPERLINK mailto:liuyongfirst@163.comliuyongfirst@163.com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2)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6
摘要:湘赣地区中生代是多金属矿产的集中地区, 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最终制约因素来自地球深部,岩石圈厚度是探索地球深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湘南宁远玄武岩、长城岭辉绿岩和赣西北基性岩的研究,运用玄武岩主量元素对玄武岩的形成深度进行了定量模拟,初步探讨了湘赣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厚度随时间的演化关系。研究表明,湘西南宁远地区晚三叠世岩石圈厚度约为53 Km,湘中南长城岭晚三叠世岩石圈厚度约为81~84 Km,赣西北早白垩世岩石圈厚度的形成深度约60~63Km。
关键词: 玄武岩深度反演;中生代;岩石圈厚度;深部地质过程;美国科迪勒拉;地幔动态熔融模型;软流圈上涌
1 地质背景
岩石圈厚度是探索地球深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矿产资源的形成、浅部地质演化有深远影响,因而在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湘赣地区位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岩省的西北缘,是华南地区中生代基性岩浆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湘赣地区中生代大规模、爆发式成矿, 是中国东部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地球深部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地表成矿的最终制约因素。
近十年来, 前人从地幔性质、岩石圈减薄、地壳拉张和构造背景等四个方面对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研究(Faure et al. , 1996; Li et al. , 1998, 2003; 王强等,2002; Chen et al. , 2002; 王德滋等, 2002; 谢桂青,2003; Xing et al. , 2004; Fan et al. , 2000,1989,1991; Chung et al. , 1994; Ho et al. ,2003;Peng et al. , 1986; Basu et al. , 1991; Tu et al. ,1991, 1992; Flower et al. , 1992; Zou et al. , 2000; Xu et al. , 1996, 2000, 2003; 邢光福等, 1999; 谢昕等, 2001; Chen et al. , 2002; Gilder et al. ,1991, 1996; Li, 2000; Ren et al. ,2002;吴福元等, 2003; Yang, 2003; Yan et al. , 2003,),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邓晋福等( 1994)在湘西等地发现了古生代钾镁煌斑岩和金刚石砂矿,推断该区存在200km的岩石圈根。而新生代岩石圈厚度约为70- 90km ,一般小于100km(Yu et al. 2003) 。谢桂青(2003)通过对江西省中生代基性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 发现了研究区白垩纪存在岩石圈减薄。目前,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减薄和古老岩石圈地幔被亏损软流圈替换的地质事件已经取得共识(刘勇等2010,2011,2012; Gilder et al. ,1991, 1996; Li, 2000; Li et al. , 2003; Ren et al. ,2002;Chen et al. , 2002; Xie et al. , 2005),但不同学者认识不同,特别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和软流圈上涌的时间、规模、深度等认识不同,导致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厚度不清楚。如,孔华等(2001)通过平衡温压计算建立了湘南地区的深部岩石剖面:(1)上地幔顶部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及辉石岩,深度在85-38k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秋新版)人教PEP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doc
- ISO15189质量手册--输血科通用模版(文档-100页).docx VIP
- RBA6.0版标准资料学习课件.ppt VIP
- 2025年北森领导力测试题及答案.doc VIP
- AI政务大厅业务平台架构方案.pptx VIP
- 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管理办法.pptx VIP
- 征信简版电子版PDF个人信用报告最新版2024年可编辑带水印模板.pdf VIP
- 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利大于弊VS弊大于利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pptx VIP
- 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利大于弊VS弊大于利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docx VIP
- 北森在线测评题库及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