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思辨场描述.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与思辨场描述

我们对场的描述缺失了什么? 首先,关于铜氧高温超导微观理论。根据“电耦合、声驱动”理论构思,并建立了一系列计算公式,通过代入铜氧超导体各种具体参数计算,得到理论拆对能及赝能隙(预配对)温度T*等系列数据,与实验观测结果符合良好,尤其超导转变温度Tc理论值准确符合测试结果。同时还澄清了一些重要观察事实的微观成因,如条纹相、预配对、赝能隙、铜氧面弯曲拟制Tc,以及很隐蔽的Y123双Tc等。大量实验数据一致支持理论计算,使我们基本理解了铜氧超导“电子对”的活动特征,它既不像普通导体中自由电子那样到处乱撞,也不像价电子那样紧绕原子(离子)定点运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电子对在“电耦合”作用下,能环绕核心原子(铜离子和氧离子)运动,在声子驱动(声驱动)下,能沿着铜氧离子链有序前进,因此表现出“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抗磁性)特征。具体内容请参阅附件中的“铜氧超导微观理论”。尽管建立的方程解决了主要问题,也基本澄清了铜氧超导电性的微观起源,然而,对“声驱动”的描述仍然不尽人意。目前仅建立了“声驱动”的简单描述,能够求解电子对在晶格中的运动速度,穷尽现有固体理论,难以描述电子对从“声子”获得的能量。希望建立“声驱动”的详尽描述,是前来拜访求教的首要动因。 在理论思考和计算过程中,使我认识的现有固体理论是铜氧超导微观理论难以进展的真正障碍,只有理解了爱因斯坦关于粒子几率解释的疑虑,才可能摆脱现有理论的束缚,理清铜氧超导电子对的活动特征,并完成符合实验结果的理论描述和计算。 其二,关于“光子困惑”。 爱因斯坦一直未停止对波粒二象性的思考。1951年他这样总结道:“整整五十年有意识的思考还是没有使我更接近‘光量子是什么’的答案。当然,今天那些不诚实的人都认为他知道答案,其实他不过是在欺骗自己”『2』。那么光子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从现有文献我们找不到爱因斯坦的相关思考,我们只能带着这个疑问,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解,从光子的能量定义和光频率特征进行讨论。光子能量定义很简洁,即E = hv,频率v是光在1秒钟时间内振荡的次数,h为普朗克常数。按照定义,E 应该经历1秒钟时间才能够实现能量聚集,然而,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实验却显示,光子与电子的作用是在瞬时完成的,按照目前测量技术,相互作用时间不超过10–15秒,并非光子打击电子1秒钟之后才显示相互作用。这看似简单的冲突暗示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深究起来使我们自己也感到困惑。普朗克常数h描述微观量子特征未发现有什么疑问,关键在于能量和频率两个变量。为什么经历一秒的能量E事件却是瞬时完成的?为什么相互作用不按照我们的定义进行?我们关于量子能量和频率的定义哪里存在问题?为什么定义和结论如此不协调?难道仅仅是因为将光的波动性延伸到微粒性吗? 我们知道,光频率的定义最初来自波动光学。在波动光学中,光频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尤其在描述光的干涉和衍射特征方面简洁准确,尽管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可以用波速V和波长λ两个参数来表示,即v = V/λ,然而,从光源中发射出的却是光的振荡频率,因而频率才反映了光的更本征属性。 其三,粒子的波动性来源于场吗? 目前,仅参与电磁作用的粒子波动性得到直接试验验证,参与其它作用的粒子波动性并无直接实验证据,只不过是一种先验的“推广”而已。这种先验推广是科学研究中的习惯思维方式,没有深入的思辨根本无法摆脱。如光以太的杜撰,当人们看到机械波由媒质传递时,自然认为光的传递同样需要媒质,设想以太的这种属性尽在情理之中,只有爱因斯坦认识到光本身就是实在,根本不需要媒质传递才真正摆脱了以太的困扰;又如宇称守恒观念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将其不自觉推广到弱相互作用顺理成章,只有您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才真正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造。科学认识中的类似先验推广不胜枚举。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无法排除先验推广之嫌。因为夸克一直处于囚禁之中,我们根本无法观察到自由夸克,其波动性自然无法证实。目前能够证明具有波动性的粒子都携带电磁场,如质子和中子,乃至原子、分子,其波动性为什么不是来自其携带的场呢?也就是说粒子本身不具有波动性,其波动性真正起源于所携带的电磁场。即由原来的波粒二象性到场与粒子的波粒两分,如此两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场的属性。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粒子的理解比较明确,而对场的认识仍然含糊不清捉摸不定,否则爱因斯坦不会终生难释“光子困惑”。用量子化描述场的属性仍然未揭示其实质,而且还导致叠加发散的不良后果,不得不借助重整化加以修正才勉强应付局面。如何揭示场的属性,也许是深入认识当前面临的物理难题的一扇大门。欲证明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不是我们的先验推广,而是其物理属性,只要检验中微子的波动性是否存在,即可完成决定性判断。因为中微子彻底摆脱了电磁场的纠缠,如果它显示了波动性,表明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并非来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