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外所处地位促进气象事业统一发展精选文档.pptVIP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外所处地位促进气象事业统一发展精选文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他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开拓者,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竺可桢,1910年清华留美生),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1]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发文情况 竺可桢,艾素珍.东南大学地学系介绍【J】.中国科技史料.2019(01) 竺可桢.中国之节气【J】.社区.2019(05Z) 竺可桢.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9(02) 竺可桢,钱荣澍.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01)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J】.科学大众.1963年01期 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变动【J】.气象学报.1962(S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02) 发表著作 竺可桢.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 竺可桢.气象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竺可桢.竺可桢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竺可桢.天道与人文【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 竺可桢.竺可桢文录【M】.浙江:文艺出版社. 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变动【M】.1961 竺可桢.看风云舒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竺可桢.科学概论新篇【M】.北平:正中书局.1948 竺可桢.中国气候区域论【M】.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1929 文献被引用情况 被引文献题名: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地理学报.1934 被引频次:168 被引文献题名:华北之干旱及其前因后果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地理学报.1934 被引频次:14 被引文献题名: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地理学报.1964 被引频次:127 被引文献题名: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中国科学.1973 被引频次:944 被引文献题名: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考古学报.1972 被引频次:163 被引文献题名:要开发必须了解自然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科学大众.1957 被引频次:1 被引文献题名:中国的亚热带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