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一 章
绪 论
文化变迁大趋势下的民族节 日
当众多的民族陆续汇聚在亚洲东部这块西靠青藏高原、东
邻江汉平原和南岭山脉、南俯 印支次大陆,而在 中国版 图上被
称为 “西南”的这一地域时,沉沉的历史巨轮已碾压过无数逝去
的文明岁月 。人们注视这块地域,并逐渐发现 , 世纪中叶
以前的西南,因其地理位置的特别独特与相对封 闭,接纳了众
多因战事 、因生态环境变迁 、因生计方式变更而来此寻找乐
土 、休养生 息的民族或 民族集 团 这一地域 的各少数 民族文
化 ,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形态,存在着某种程度上 的发育差异性
及形态梯级性 。其 中大量 的原始形态文化,与发展了数千年 的
中原汉文化相 比较 ,乃至与更大范围的西方文 明相 比较 ,具有
属于未经开发的 “文化处女地”的性质。这乃是从世界文明格局
的意义上说的。西南地 区的少数 民族 (后简称西南民族 )文化
中的原始文化形态 ,正继美洲印第安人地区、澳洲及南太平洋
第 2 页
土著地 区、非洲大陆等地 的原始文化而成为学者们不约而 同关
注 的对象,力图从中找到人类文明发展形态 的渊薮。它作为中
华文明、世界文 明发展史的参照系的地位随大量 田野调查的新
发现而 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在确认西南少数 民族文化的独特的原始文明的活化石性质
及地位 的同时,我们看到:作为现代人类文化主流的科学文化
挟带数百年西方工业文 明的厚积力量席卷全球 ,“地球村 ”的概
念正伴 同交通、通讯技术 的革命深入人心。世界文化 的趋 同态
势 已呈现眼前。处于 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阵痛 中的西南民族首
当其冲 ,在接轨转型的文化变迁 中经历着文化心理最深刻 的剧
变 。节 日文化 因其特殊地位更是乍暖还寒 ,不 啻为西南 民族文
化变迁的窗 口或晴雨表。
节 日文化,是民族文化众多子系统之一,是一定民族和社
会文化 的组成部分及表现系统 。但它的地位和作用,又非其它
子系统所能比拟 。对节 日、祭祀的研究,历来为 民族学、民俗
学、宗教学、民间文艺学所垂青,这正是 由它的 “文化集约丛”
或“文化焦 点 ”的地位 决定 的。各 门学科 ,不仅可 以于此找 到丰
富的材料,更可 以于一滴水珠映现太阳,触类旁通,抓住实质
便捷地直达 民族文化核心。使这种把握趋于规范化,具有相当
程度的可操作性。
我们认为,节 日文化实质上是 民族文化延续、传播 的重要
途径或载体 ,有着文化积淀场 的性质,它凝聚了并规范着 民族
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价值观 以及各种文化
习俗 。在年节等一系列节 日、祭祀 中,民族特征体现得最为集
中、典型,民族意识、自尊心、自豪感等得到表现、强化 。从
民俗事象的饮食、服饰、婚恋、歌舞娱乐,到深层心理的敬祖
祭天、祈年求神、祷求人畜平安、生命轮 回等观念意识,无不
第 3 页
在节祭 中得 以集中展现。尤其是在文化变迁大趋势的冲击下,
西南各少数 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面临十分严峻的现代化挑战,
许多少数民族赖 以保持传统文化 因子 ,传承并强化 民族 自我意
识的途径或场合,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节 日祭祀活动了。
人们 (包括本民族 )一边在为现代文明意义上各 民族文化
的发展更新而欣喜,这是 以丧失某些优秀传统文化为代价的;
一边又为各 民族文化鲜明特色的逐渐丧失,对生存环境适应性
的减弱而 困惑 、惋惜 ,这突 出地表现在传统节 日、祭祀 的淡
化、消失。这一二律背反 的现象深深地缠绕在一起 ,构成民族
文化变迁 中的重要景观。
斯大林 曾给 民族 下过定义 ,形成一个现代 民族须具有共
同的地域 、共 同的经济生活 、共 同的语言和表现于文化上 的
共 同心理素质 四个要素 。随着文 明的演进 ,世界经济 、文化
一体化格局 的出现 ,作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