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写在巴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写在巴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2014-11-26 09:30?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 辉
一
一个伟大、杰出的作家,既是时代的产儿,也是他所属时代的代表。
巴金走过漫长的百年历程,他说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1904年出生的他,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获得思想、精神与文学的滋养、力量,走过风雨,在起伏跌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其生命一直走到2005年,最终与他经历的时代永远告别。
岁月沧桑,跨越百年。
巴金所经历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百年之间,晚清、民国、新中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思想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多少风云人物在百年历史舞台上走过。有的如电闪雷鸣,来去匆匆,人们还来不及看清他们的容颜,就消失在无边的夜色里,没留下多少痕迹;有的如大江大河,汹涌奔泻,波撼千里,人们仿佛永远可以感受到激流的涌动,听见不息的回响;有的如潺潺溪水,没有高歌,也非恢弘壮观,但它执著,它坚韧,在起伏跌宕中流淌……
巴金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他的时代。
我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比喻来概括他。有时他如电,如雷,有时如激流,有时又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他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形态、生活形态。他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一生。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把心交给读者。”
“讲真话。”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巴金虽然已经远去,感觉中,他依然与我们同在。他的作品,他在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发出的声音,并没有消散,依旧回响于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时时撞击心胸,提醒我们思考,总在告诫我们,历史不会截然分开。
二
记得1978年年底,在复旦大学校园,现代文学史的课间休息时,我与同窗陈思和聊起巴金作品。聊到投机处,思和忽然建议:“要不我们一起研究巴金,好不好?”我不假思索,当即兴奋地应了一声:“好啊!”从此,开始动笔写作《随想录》的巴金,成为我以后许多年的主要关注对象。不仅仅如此,因为关注他,我在大学毕业走进北京后,不断拜望和采访他的一个个老友,也成为那些年我的重要生活内容。
第一次去看望巴金,是在1982年1月。我与陈思和走进客厅,坐在他的面前,谈了一些有关他的研究方面的话题。我们带着敬意走进他的会客厅,老老实实提问,然后仔仔细细地记录。他呢,似乎也是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临场发挥,没有妙语连珠,如此而已。我顾不上捕捉当时的感觉,只是留下这样一个淡淡的印象:他并非言语不多,但不是那种善于聊天的老人。他的表情一点儿也不丰富,甚至可以说过于严肃,因为他面对的是两个陌生的年轻人,他得集中思路解答与他有关的一个又一个或大或小的问题。
后来见到他机会多了,每次,我都觉得对他的性格的认识仿佛加深一些。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他一篇篇发表《随想录》的时候,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带着浓重的、挥之难去的忧郁。巴金说过,他为读者而写,为读者而活着。其实,他也是为历史而活着,他用《随想录》继续走着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思想行程。他走得很累,却很执著。有过苦闷,有过失误,也不断被人误解,但他始终把握着人生的走向,把生命的意义写得无比美丽。这就是为什么八十年代人们以敬重的目光注视他,称他为“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的原因。
当年,读《随想录》的那些文字时,我总要假设地去体会他内心的痛苦。这些从文字中感受出来的忧郁和痛苦,当坐在他面前时,我觉得完全可以从他的表情、他的声调,甚至目光那里得到印证。1985年,我与陈思和两人合作的《巴金论稿》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特意请丁聪先生为封面画过一幅巴金的肖像画,在丁聪的笔下,巴金也是一种痛苦沉思的神情,准确地突出了我所理解的巴金的特点。
1991年10月,我去上海。在上海的那些天里,虽然见到他好几次,但基本上没有像过去那样与他长谈。在见到他之前,我读过他写给在四川举行的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又一次强调说真话:
我不是文学家,也不懂艺术,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我的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我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我讲的只是我自己相信的,我要是发现错误,可以改正。我不坚持错误,骗人骗己。所以我说:“把心交给读者。”读者是最好的评判员,也可以说没有读者就没有我。因为病,以后我很难发表作品了,但是我不甘心沉默。我最后还是要用行动来证明所写的和我所说的到底是真是假,说明我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句话,我要用行动来补写我用笔没有写出的一切。
与他谈话时,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