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导言
今天地球上 的人们正生活在或者正在进入一个 以经济发展为
主导价值趋 向的现代社会 。在西方世界有数百年 、在 中国则大概
只有数十年 的经济迅猛发展 的历史,固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
增长和现在活着 的人们 的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 ,但也造成 了生态
环境的严重恶化,不仅给人类的后代、也给周围环境的所有生命 以
及整个地球的未来,埋下了 目前还难于预料的隐患。
这一切不能不使有识者扼腕,刺激人们多方反省和思考,寻求
对策和出路,寻求各方面的精神和理论资源,从重温古人悠久的生
存智慧、民间宗教、原始信仰 ,体会世界各主要宗教 的精神底蕴 ,一
直到借鉴异邦 的哲学和理论构建。
这也就是我们承担这一工作的初衷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的基本思路和 目的就是要探寻国内外历史和现实的有关生态伦理
的诸种思想和精神资源,展示有可能支持它的各种信仰体系、宗教
思想和各种审美与价值观念 ,阐述当今世界出现 的各种形式和 内
容的生态哲学理论,以便为建设我们 自己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既从
中国的历史智慧和生动现实吸取资源和动力 ,又有一种博大的全
球关怀的生态伦理学提供借鉴、并为促进中国人的环保事业、在社
第 2 页
会广泛建立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贡献一份力量
一、行为规范、精神信念与哲学理论 的划分
本 书分 为两个 部 分:上 编 是“精 神 资源 ”,下编是“哲 学基 础 ”。
所谓 “精神资源 ”是指各民族 、文明自古迄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的精神信念 。凡是能够用来支持环境保护事业 的较稳定成型的信
仰、观念 ,应该说都可纳入这一范畴,但 由于视野、精力和篇幅 的局
限,我们只能较集中地关注那些相形之下在世界上 比较重要、影响
较大 以及与 中国人有关的精神资源而 “哲学基础 ”则主要是指最
近三十多年来在 国外尤其是在西方 围绕着生态或环境伦理学这一
学科而形成 的各种理论流派和体系
这两部分 的划分显然并不是绝对 的,它们还是有联系和互相
渗透的。两者的界限并不总是始终明确 ,但又还是有不同,而我们
在本书中作出这种处理也还有一些特殊的理 由,正需要我们在 “导
言”中予以说明。我们在上编 “精神资源 ”的部分主要是强调一种
思想和精神资源 的广泛性 、弥散性 以及作为一种持久信仰或信念
的稳定性和深刻性 。它们或强或弱 、或深或浅地渗透到古今 中外
各民族 、文明或某些个人或团体的生活之中,有些甚至影响到社会
上的许多人乃至整个 民族 ,而不仅仅局限于学者、知识界或社会上
层 。它们 不仅 是表 现 为 理 性 ,而 是情 感、意 志、直 觉、理 性 等 各种 意
识要素的综合 ,并和其他思想观念 以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 ,呈现为
各种不同的形式,凝结为一种持久的信仰或稳固的信念 ,有 自己的
与个人或 民族 的 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结合 的长久历史 。而 “哲学理
论 ”则主要是要在 学术、理性 的层 次上进 行论证 ,试 图理论化、学科
化乃至体系化 ,它的热烈论争和细微论证主要是在知识界和学者
的层面进行 ,整个生态伦理学 的正式形成和发展也是近几十年才
出现 的事 情 。概 言之 ,在此 区分 的“精神 资源 ”和“哲 学基 础 ”,前者
不仅在 自身思想构成 的深度和广度上要超过后者 ,对社会 的影 响
第 3 页
也要更为广泛和久远 。但是,这种 “精神资源 ”却不像生态哲学那
样 明确和单纯 。
另外 ,整个生态伦理学 的性质和主 旨可 以说都表现 出强烈 的
实践性 的特征 。如果说伦理学的性质是总是试 图对人们 的行为和
生活方式发生某种影 响 ,生态伦理学就更是如此 。它 的最突出的
一个特征就是它总是强烈地诉诸实践 、它很难成为一种冷冰冰 的
学 问,不只是为 了满足一种知识 的好奇和兴趣 。它总是要诉求什
么,需要参与者某种精神、感情和意志的投入 。在它的门口,是可
以写上这样一句话的: “无动于衷者不必进入 。”它大概是最要求
身体力行的学科之一 。而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