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泥炭沼泽演化的三阶段理论 three phases 泥炭沼泽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低位(富营养)阶段、中位(中营养)阶段和高位(贫营养)阶段 第三节 经典的泥炭沼泽演化理论 1.低位泥炭沼泽阶段 泥炭层薄,沼泽地表仍低洼,各种水源补给丰富,沼泽富含矿质养分,潜水位较高,或地表有薄层积水。此阶段,泥炭多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沼泽植物亦以喜富营养植物为主,如苔草、莎草、芦苇等。 2.中位泥炭沼泽阶段 mesomoor 因泥炭积累加厚,沼泽地表平坦或微隆起,沼泽潜水位和矿质养分均低于富营养泥炭沼泽阶段。此阶段,泥炭呈弱酸性或中性反应,沼泽植物以喜弱酸性植物为主。 3.高位泥炭沼泽阶段 highmoor 随泥炭积累进一步增加,地表隆起,沼泽中部地表水和地下水已很难进入,水分只能通过大气降水来补给,因此,矿质养分贫乏。此阶段,泥炭呈强或中酸性反应。沼泽植物以喜酸性植物为主。 20世纪中期,苏联学者E.A.卡尔金娜根据苏联大量的泥炭沼泽航空照片,通过分析,在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八阶段理论。她将泥炭沼泽进入高位阶段后进一步演化的情况加以细分。 泥炭沼泽隆起后的四个阶段不是连续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发展形势。 泥炭沼泽表面隆起后,大气降水除渗入泥炭层深处外,还可通过表层流到边缘,可造成中心的潜水位下降,表层泥炭通气性变好,泥炭分解加强,于是有部分灌木和乔木生长。 若泥炭沼泽边坡倾斜很小,中心向四周的水流流速很慢,潜水位较高或接近地面,中心区的松树则会逐渐死亡。 若泥炭沼泽受外围陡坡的限制,向外扩展困难,则使泥炭沼泽边坡变陡,形成边缘洼地。因边坡渗流快,潜水位下降,易形成绿化斜坡带,而中心则平坦开阔。 若泥炭沼泽周边相对平坦,无陡岸束缚,则围绕中心形成环状的垄岗—洼地地貌格局。 缓边坡隆起泥炭沼泽发展到一定阶段,可生长地衣,泥炭分解加强,中心区出现次生小湖。边坡常为垄岗—洼地,中心为小湖和洼地混合区。 二. 泥炭沼泽发育的一般规律 1. 发育期 2. 扩展期 1)水平扩展 2)垂直扩展 3. 衰退期 1)气候变化 2)地表切割,地下水位下降 3)洪积物覆盖 4)地壳新构造运动 第二节 传统的泥炭沼泽形成与发育理论 湿度升高温度降低 三. 雨养泥炭沼泽的循环更新 1. 背景 该理论是由瑞典生态学家R. Sernander于1910年斯德哥尔摩11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提出的,此后成为第四纪地质学和植物生态学研究史中的经典理论。 2.理论 雨养泥炭沼泽植被群落存在从丘间至藓丘再至丘间的循环更新规律,即丘间植被由于地势低洼,水分充足,生长速度大于藓丘,经过一定时间后,丘间隆起成为藓丘。原藓丘由于缺乏水分,生长速度低于原丘间,故成为新的丘间。 第二节 传统的雨养泥炭沼泽形成与发育理论 3. 理论的否定 1)最初的理论只是一种假说 2)实验证据否定了该理论 H. Osvald D. Walker P. M. Walker W. A. Casparie K. E. Barber(1981) Why was there a wetland? 第六章 湿地形成与演化 Which factor is the main reason for wetland formation? Climate, hydrology, physiognomy or biology? 湿地形成受到大尺度地质地貌、气候的影响,还受到水分、土壤和植被等区域或局域因素的作用 一、地质地貌 1. 地质构造:是湿地形成的基础。 2. 地貌影响:直接影响湿地的发育。 第一节 湿地形成的因素 二、气候因素 1. 降水:为湿地提供了根本的水分补给。 2. 温度:影响区域的净残留水量。 三、水文因素 1. 水资源:总量、水位高度、径流状态等。 2. 水源补给: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 四、土壤植被 1. 植被:植被是湿地发育后形成的,但能够影响湿地类型的发展和演化 2. 土壤:土壤的透水性等性质能够影响湿地的地表水运动特征。 在地理分异尺度上(大尺度),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条件是决定性因素,而植被土壤等仅是影响因素。 但在区域尺度上,湿地的形成只需要满足下列几个条件: 1. 相对的负地形 相对的负地形是针对一定的区域内微地貌分异而言的。是指在同一地类型分布区内相对地势较低的区域,如高原和平原上的浅洼地等。 相对的负地形总是区域集水中心,这使得这些 方更容易积水或土壤水饱和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