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树立“全警公关”、“公关全民”理念.doc

浅谈树立“全警公关”、“公关全民”理念.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树立“全警公关”、“公关全民”理念

浅谈树立“全警公关”、“公关全民”理念 前言:近年来,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关于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虽然这种情况的存在具有特定的时代、历史、文化等因素,但毕竟严重影响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因此,推进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必须树立以“全警公关、公关全民”的中心理念,全面推进该项工作。 ? 去年以来,国内连续发生了贵州瓮安、上海闸北、哈尔滨糖果酒吧、云南“躲猫猫”等一批涉及公安机关、影响极大的案(事)件,公安机关以及人民警察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各种舆论媒体的焦点。瓮安事件中公安机关两次尸检结论不被群众认可,公安大楼被烧、警车被焚,上海闸北袭警案中,6名警察牺牲,5名警察及保安受伤,部分社会舆论却明显倒向犯罪嫌疑人XX,尤其是各大网站关于袭警的主题及跟帖中大量批评、讽刺公安机关甚至充斥着“警察该死”、“XX侠客”等言论,而一名牺牲民警的家属在博客中的辩护声则完全被淹没。在这些背景下,公安部党委将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作为今年全国公安机关“三大建设”之一,笔者提出应以“全警公关”、“公关全民”为中心理念大力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一、造成当前警民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性。警察的性质本就是国家的暴力机器,是任何一个政权镇压对立面的专政工具,在许多场合,公民往往会把警察视为政府的代表或者就是政府的代名词,更不乏带有政治企图的、曾被打击处理过的、对社会强烈不满的一批敌对分子从中兴风作浪,在非政治领域突出警察的政治性。 (二)广泛性。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如公安机关一样与群众有着密切联系,无论从管理、服务等各种角度出发,譬如XXXX公安分局一个县级公安机关,每年为超过50万公民提供各类服务,而各类处罚也超过10万人次。而这些被服务、被管理、被处罚对象身后还有以倍数计算的家属朋友,这个群体是十分巨大的,在这个特点上类似的群体还有教师、医生、城管等。 (三)神秘性。公安机关长期以来被渲染为一个神秘的机构,警察通常被塑造成为“高大全”的完人甚至无所不能的超人,而一般的受众往往希望窥探神秘对象的阴暗面以寻求感官刺激和猎奇心理的满足。这与我们自身历来的宣传方式也有关系,尽管目前从表面上看,不少地方公安机关似乎与媒体打得“火热”,也时不时地召开警方新闻发布会或是与当地媒体联手开辟相关专栏等一系列看似积极主动的举措,可是一旦涉及到稍稍“有影响”的案件或是较为“敏感”的问题,警方便对媒体抱以“三缄其口”,“少说为佳”甚至干脆“闭门谢访”的态度。因此,公安机关的神秘面纱并没有真正揭开。 (四)国民性(人性)。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往往以强势群体的面目出现在广大公民面前,其强势的依据就是法律,而目前中国公民在判断是非时并不能做到以法律为唯一依据,在“同情弱者”的主观前提下,强势群体的行为即使没有瑕疵也往往会引起诟病,如存在瑕疵则必然会被从此及彼乃至无限的放大。 (五)历史性。事实上在以往法治不健全的时代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实行的一直都是有罪推定,也不可否认在历史上公安机关曾经造成过一些冤假错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而部分公民的思想却从极左偏激地发展为极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乃至对政府包括公安机关产生了“有罪推定”,因此造成了对政府以及公安机关“公信力”的怀疑。 二、我国公安机关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现状 (一)认识不足。没有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上升到一项政治工作、一项全局工作、一项系统工作甚至是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的高度,而将其与公安中心工作人为割裂开来,往往认为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小部分内容,甚至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警察公共关系不过是外宣工作的代名词。因此,多数人就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些岗位的职责,自己在该项工作上没有明确的义务和责任,至今也没有在任务总体考核办法中单列一块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考核。 (二)起步较晚。警察公共关系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从前几年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的提出到随后部分城市开始进行试点并设立相应的机构(一般都是“警察公共关系科”或“警察公共关系室”之类),总体来说,当前的警察公共关系还处在初期或者起步阶段,除少数城市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试点性质的)外,大部分城市还停留在理论调研阶段,根本没有相应的机构或者在成立相应机构的条件,更不要说开展专门的活动了。 (三)形式单一。在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法治相对较建全的国家,警察公共关系早已是警察日常工作的必备课之一,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还请专门的公关公司来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但在我国,由于认识不足、起步较晚等因素,目前常见的典型的警察公共关系具体工作措施不外乎宣传报道、新闻发布、警民恳谈等等。 (四)参与度低。正因为公安机关自身对警察公共关系的认识上还不够充分,没有系统性开展这项工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