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10甲基吩噻嗪在碳酸二甲酯溶液中的扩散系数测量.docxVIP

毕业10甲基吩噻嗪在碳酸二甲酯溶液中的扩散系数测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甲基吩囉嗪在碳酸二甲酯溶液中的扩 1! 散系数测量 摘要:本文利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了 10?甲基吩噬嗪在碳酸二甲酯溶液中的扩散系数测量,实验测量 的摩尔浓度范围为 0.025mol/L-0.125mol/L(间隔 0.05mol/L),温度为 293.15K、298.15K、303.15K 和 308.15K,测量不确定度为O.OllxlO-W/So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本文所研究的混合物,随着溶液温度的 升高,扩散系数增大。在293.15K下,浓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很小;在298.15K、303.15K、308.15K 下,扩散系数随浓度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5mol/L附近出现极大值,且极大值点随着温 度的升高愈加明显。 关键词:锂电池;10-甲基吩I塵嗪;碳酸二甲酯;全息干涉法;扩散系数 0引言 在有机电解液中添加氧化还原对过充电保护剂是解决高功率车载动力锂离子电池过 充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2】。氧化还原对溶解在有机电解液中,电池充电饱和后,氧化 还原对首先在阳极被氧化,显正电性,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至阴极被还原。这一过程同时 使得氧化还原对住阴极和阳极间形成一定的由高到低的浓度梯度,在该浓度梯度的驱动 下氧化还原对自由扩散至阳极继续被氧化,如此往复消耗充电电量卩4。 在过充电保护过程中,氧化还原对保护剂所能承载最大充电电流取决于很多因素, 氧化还原对中性分子与电解液间的扩散系数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最大充电 电流与该扩散系数成正比⑸。因此,氧化还原对中性分子在有机电解液中的扩散系数, 是动力锂离子电池用氧化还原对筛选、最佳浓度确泄等锂电池的关键设讣环节中必需的 基础热物性数据。 然而,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一扩散系开展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2007年,J. R. Dahn团队针対以LiFePO4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利用循坏伏安法(CV), 研究了 60多种氧化还原对保护剂对过充电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2,5.二叔丁基-1,4-Z: 甲氧基苯(DDB)、10■甲基吩噬嗪(MPT)、2,2,6,6?四甲基哌喘(TEMPO)及其衍生物具有良 好的性能阳。同时,Dahn等通过电极间电流、电势的变化趋势粗略的获得了 0.1mol/L、 30°C下DDBMPTTEMPO在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烯酯(EC)、 碳酸丙烯酯(PC)四元混合物(浓度比2:2:1:1)中的扩散系数〔讥但受测量方法限制,不能实 现变温度、浓度参数下的测量,即仅限于单点实验数据。目前,相关研究报道仅限于此。 因此,本文利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流体扩散系数实验测量系统,测量了 293.15K、 298.15K、303.15K、3O8.15K下,MPT在DMC溶液屮的扩散系数,浓度范围为 0.025~0.125mol/Lo并将逐步展开氧化还原对在有机电解液中扩散规律的研究。 1实验原理 对于沿Z轴方向的一维扩散,根据Fick第二定律有: a2c dz2 式屮:为扩散系数,C为溶液浓度,7为扩散时间,Z为扩散方向。 在数字全息干涉法流体扩散系数测量过程中,随着扩散的进行,上下两种溶液的浓 度随时间发生改变,根据浓度差、探测光相位差和扩散系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可以得到 t时刻探测光相位分布0(Z,/)为⑺: ,/ 、 2兀a\n 2 (讥姬了 . …、 0(诃=丁?〒?石⑵ 式中:2为入射光波长,d为溶液的厚度,心为两种不同浓度溶液间初始折射率之差, 0()为初始相位。图1给出了探测光相位分布于扩散方向的关系,根据(2)式,相位分布的 峰值点对应的Z】和Z2 0间的距离与D^t存在对应关系。 80 KCI水溶液扩散系数测量 某时刻相位分布 I T-298.15 k | 4020 40 20 p 2 -0 -20 -40 -60 Ci=0.2Hlmol/L 由02,确定0 100 200 300 400 500 由02,确定 0 100 200 300 400 500 z/ mm 图1扩散系数与相位信息Z间的关系 记录不同时刻的全息干涉图像,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探测光的相位分布,可以 计算得到一系列的卩2?/值,显然卩2?/与f呈线性关系,斜率即扩散系数卩2⑺。由于扩 散的初始时刻难以精确地确定,那么式⑵中的0刃必然不准确。因此,引入零时刻心 得: D12, = Df (frecord D12, = Df (f record _Zo) = ^12Zrccord +B (3) 式中:/record表示全息干涉图的记录时间,参数B等于-Pl270o通过线性拟合D刃与/以妣 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D12。 2实验系统 本文的实验系统基于数字全息干涉法搭建而成,实验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它主要由光学干涉部分、扩散系统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