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V01.28
第28卷第3期 海 洋 学 研 究 No.3
20 1 0年9月 01 0
oFMARINESCIENCES Sept.,2
JoURNAL
文章编号-1001—909X(2010)03—0017—06
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翟万林1’2,龙江平1’2,乔吉果h2,沈银萍1,陈建裕1’3,许冬1’2
(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3.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长江口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滨海湿地为该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土地
资源和生态资源。通过对长江口地区的实地调查,将该区滨海湿地分为光滩沼泽、潮间沼泽、河口和
浅海水域、河流湿地、湖泊湿地5种自然湿地景观,水塘、水田、水库3种人工湿地景观及居民地、建筑
像为主要材料,结合其他数据资料,利用相关软件生成了长江口滨海湿地的景观分布图。运用景观生
个生态意义比较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变
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6--一2005年,长江口滨海湿地的面积增加了5.81个百分点;景观斑块数
(NP)由1986年的2213块增加到2005年的2667块,增加了20.51个百分点;景观多样性指数(H)
由1986年的1.7309上升为2005年的1.8765;优势度指数(D)自1986年的1.1227上升为2005年
的1.293
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不断淤积的结果,泥沙的淤积同时造成了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但是
目前由于三峡大坝的截流和长江中上游植被面积的增加,长江携带的泥沙明显减少,使得长江口淤积
速率有所减慢。上述几个景观指数的变化表示长江口滨海湿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加剧,景观格局
在时间序列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调查研究表明,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同时作用于该区景观格局的
变化。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围垦等活动的加剧,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的改造
导致了自然湿地的面积相对减少,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
关键词:长江口;遥感;滨海湿地;景观格局;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的相关方法来探讨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越来越
0 引言
受到我圉众多学者的青睐[2。3|。
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物质资源,更是环境资源,它 景观空间格局(1andscapepattern)一般指大小和
的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景观的异质性
步,关系着当地乃至世界环境的变化,滨海湿地在维 决定了其空问格局研究的重要性[1
2|。景观格局的成
持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境方
因分为非生物的、生物的和人为的3种ll引。根据长
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我国对滨海湿地的研究起步
江口滨海湿地的特性,其景观格局的主要成因为非生
较晚,但目前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
物的和人为的因素两种。本文以1986年、1995年和
收稿日期:2009—10—26
项 目:“908”专项资助项目(908一O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JJ_T 135-2009 (2023年版)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正式版.pdf
- 肠道门诊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22版).pdf
- 2023.05.14 金沙之行考察报告(2023.05.14 改).pptx VIP
- 开放系统23661《计算机组网技术》期末机考真题及答案(第101套).docx
- 2022高二【语文(统编版)】大卫·科波菲尔(第二课时)课件.pptx
- 民事起诉状(征信名誉权纠纷).docx
- 第1讲 E.K.Strong销售技巧(上).doc VIP
- AQ1018-2006《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pdf
- 吴兴区湖州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社团类初中科学微型校本课程教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