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部分 天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科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28 年 2 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
所,后于 1934 年9 月建成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台,被誉为 “中国
现代天文学的摇篮”。1938 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
云南天文台台址)。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
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 年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872 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
建立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台在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成为紫金山天文台
的一部分。1962 年成为上海天文台直属中国科学院。根据我国1958 年制定的12 年科学发展规划,
筹备成立了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并于2001 年成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1966 年成立的陕西天文台
于2001 年更名为国家授时中心。始建于1957 年的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 2011 年
1 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 1957 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2001 年
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卫站。始建于 1958 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1992
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2001 年4 月组建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
究所。
中国科学院发展天文学的目标,一是针对国家需求,发展编历及相关计算方法的研究,
授时及由之发展的地球自转和纬度变化研究,与子午天文、基本星表、天文常数有关的天体
测量研究,太阳服务和由之发展的太阳活动监测及其物理现象研究等等。另一个目标是发展
当代天文学主流的天体物理学。到 1966 年为止,《中国天文年历》及有关历书已经自行编
算,世界时测定的准确度达到世界前列,丰富的太阳观测资料也积累了起来。
从 1979 年开始,中国天文学进入改革开放、急起直追的发展时期。研制了能够进入国际前
沿课题的“最低可及”设备,包括2.16 米通用光学望远镜,1.56 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甚长基线
干涉仪,和 13.7 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等。从80 年代中叶到 90 年代初,中国自行研制的一
些小型天文设备,由于在技术、方法上有所创新而具备了国际性竞争力。小一些的如Ⅱ型光
电等高仪,大一些的如太阳磁场望远镜,在各自领域中由于实现了“点上的突破”而为世界
同行瞩目。经技术改造的兴隆60/90 厘米施密特望远镜,由于具备了大视场中波段多色 CCD
测光能力而获得新生,2.16 米光学望远镜的落成,使我国天文学家有了观测河外天体光谱的
初步能力,1.26 米红外望远镜的建立为我国红外天文播下第一颗种子,国内射电望远镜联网
观测成就了我国在国际VLBI 网中的地位,乌鲁木齐25 米射电望远镜在脉冲星发现30 年之后率
先实现了我国高精度脉冲星观测研究。13.7 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在德令哈建成使我国天文学
家得以首次窥视掩埋在尘埃深处的恒星形成区。密云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的运行编制出我国
第一个高分辨米波射电源表。
在世纪之交,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院属天文机构被列入首批启动的创新基地之
一。原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乌鲁木齐天文站、长春人造卫星观
测站整合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紫金山天文台、上
海天文台由于历史悠久,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继续保留院直属单
位。其主要学科方向、大型设备的运行和观测基地的建设受国家天文台宏观协调和指导。中科院
天文创新基地的布局由此初步完成。该基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从事天文观测和
理论, 以及天文高技术基础研究。主要领域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河外星系及银河系的形成和演
化、高能天体物理、恒星形成、演化及终局、太阳磁活动和日地空间环境、天文地球动力学、太
阳系天体和人造天体动力学、空间天文观测手段和空间探测、天文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技术发展
方面设立了空间天文技术(北京、南京)、天文光学及红外探测器(北京、上海、南京)、毫米波
和亚毫米波(南京)、大射电望远镜(FAST)技术(北京)、VLBI 技术实验室(上海),天文光学
新技术实验室(南京),射电天文实验室(北京、上海、南京、乌鲁木齐)负责运行公共实验室,
并进行相关天文高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储备,为天文学发展服务并承担国家战略需求任务和课题。
国家天文台作为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承担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