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发明家的奇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老发明家的奇人生

一个老发明家的传奇人生 《塔乡儿女》 本刊特约记者 要进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有胆识的青年革新能手,他们不为旧理论的条件框框所束缚,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崇洋媚外,勤于思考,敢于发明创造,为年轻的共和国贡献出无穷的精力和智慧。山西应县人袁振华就是其千千万万个青年发明家中的一个。 初露头角 逆境奋争 袁振华出去在地灵人杰的应县一个大村—罗庄村,他自幼聪慧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由于家境贫寒,没上几年学,就辍学回家,帮助父母在农田里干活。 1947 年,他离别故土到省城太原谋生,在一家修钟表的小店铺当学徒。学徒生活是艰苦的,每天早起生炭炉、擦桌抹凳,打扰庭院。袁振华虽未上过几年学,到他酷爱学习,求知欲极强,无论是在家种地,还是外出学徒,也不管环境怎样改变,条件如何恶劣,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坚持学习,经过两年自学,学业大有长进, 1949 年5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公学”,同年6月,被选派到山西省水利局工作, 1951 年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 在人行工作期间,由于工作需要,他开始致力研究科学技术,搞发明创造,他注重实验个观察,靠刻苦勤奋、灵气和悟性,加之曾受过当时国内一位著名数学家的点拨,他的发明创造才能日渐凸显,初试身手,即获成功。当时银行的破钞票积压很多,人工粘补很费劲,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袁振华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设计出一个木制糊票机模型,依样加工成糊票机,一试用效果非常好。紧接着,他又发明了捆绑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当时,《太原日报》、《中国金融》、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对这些发明都作了专门报道,轰动一时。这一年,他还写了《改装锅炉节省用煤的一项建议》,在《人民日报》显要位置发表,对当时全国各地节约用煤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4 年,袁振华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借调到青岛分行,专门研制自动糊票机,他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在糊票机上附设了点票机,青岛分行行长对此项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给他颁发了亲笔题词的奖状,还特邀他参加了青岛市的劳模大会。 从青岛载誉归来,人们用鲜花和美酒迎接他,到处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时,一场灾难正悄悄向他袭来。 事情是这样的,随着袁振华一项项发明的成功,群众的贺信不断从四面八方寄来,在 500 多封贺信中其中又一封是来自香港某公司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谁和香港有联系,不言而喻,处境是非常危险的。袁振华内心十分坦然,他主动把这封信交给了保卫科,他以为这件事已经解释清楚,就此结束,没想到事情远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不久,他就以“特嫌分子”的罪名被内控起来,随后被下放到太原市小井峪村劳动锻炼。积肥、沤粪、锄草、收割……他白天干着脏活累活,夜晚还要忍受着一天劳动的疲惫,在灯下没完没了地写“问题交待”。就在许多人荒废了,而他却始终坚信,珍珠即便在尘土中也终会发光。当看到社员们还在以非常原始的方式生产生活时,他掉泪了,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当时情况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他忍受着个人的内心痛苦,一口气为乡亲们发明了滚筒式颗粒肥料机、自动磨面机、碾米机和自动磨豆腐机。村里一位姓魏的老大爷激动的声音有些颤抖:“多少年的‘青龙神’(碾房)和‘白虎神’(磨房)被下乡干部送走了,他是个好人哪。” 袁振华默默承受着一切打击和委屈,他无论走到哪里,干什么工作,从没有放弃过发明创造活动。而且,他相信党总有一天会把他的问题搞清楚。 不负众望 锐意创新 非常幸运的是,在那样的年代,袁振华遇到了知人善任的伯乐。 袁振华原在人行时的老领导王思聪很同情他的遭遇和处境,深深为这样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发明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痛惜。王思聪调到省棉纺厂主持工作后,主动找上门,希望他到棉纺厂当技术员,袁振华喜出望外,欣然从命。 1959 年4月,他正式调入棉纺厂。 袁振华像一粒落满尘埃的珍珠,终于擦出了人为加上去的污垢,恢复了晶莹和光洁,他把过去所受的一切委屈和折磨,统统丢在了脑后,在新的环境里,他的知识和才能有了用武之地,真可谓是如鱼得水,他又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王思聪厂长是个很有魄力的领导干部,他把全太原市64家个体户合并成一个公私合营的大棉纺厂,共有职工 500 多人,4个车间,安装了88台铁木织机。但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仅能维持全厂职工的生存,上交国家的利润很少。为了寻找出路,王思聪厂长决定转产,生产当时市场上紧俏的灯芯绒,灯芯绒全辅有 335 道,那时候全国都是手工割绒,一个工人拿着一把特制小刀,一道一道地割,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质量差。“如果能研制出一台自动全辅割绒机该有多好”王思聪脑中经常思考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