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成果商业化政策研究:顺服因素之个案分析.pdf

研发成果商业化政策研究:顺服因素之个案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共行政學報‧第五十三期 〈研究論文〉 民 106年9月 頁 79-119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研發成果商業化政策研究: 順服因素之個案分析  王怡瀠、黃婉玲 《摘要》 政府於 1999 年通過施行《科學技術基本法》,其中第 6條揭示由政 府補助之研究計畫,其所獲之研發成果智慧財產權,下放至研究計畫執行 單位所有,並負推廣運用之責,此即「研發成果商業化政策」。過去關於 此項政策的探討,多著重於量化成果的分析,較少從質化的角度切入,深 入了解相關人員在執行或適用此項政策時,所面臨的問題與阻礙。有鑒於 此,本文以國立臺灣大學與私立淡江大學為研究對象,透過對其校內技術 移轉單位人員與教授進行深度訪談的方式,分析兩校政策利害關係人對研 發成果商業化政策的順服程度,並進一步了解影響其政策順服的因素。研 究結果顯示,國立臺灣大學雖在資源與研發成果運用表現上大幅領先淡江 大學,但淡江大學校內利害關係人的政策順服程度卻相對高於國立臺灣大 學。此外,影響校內政策利害關係人順服程度之因素,除了文獻上所列之 行為動機、資源規模與個人認知等因素外,與其他政策利害關係人之互動 亦扮演關鍵的角色。透過訪談資料的整理,作者發現在研發成果商業化政 策執行過程中,仍面臨資源不足、研究計畫主管機關的介入以及產學落差 投稿日期:104 年6月 15日;接受刊登日期: 106 年9月 15日。  王怡瀠為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e-mail: iwang@ 。 黃婉玲為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通訊作者), e-mail: whuang@.tw 。 ‧79 ‧ ‧公共行政學報‧第五十三期 民 106年9月 等問題。本研究進一步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政策建議,期能作為未來相關政 策修正之參考,以使大學校院研發成果管理制度更臻完善。 關鍵詞[ ] :研發成果商業化政策、科學技術基本法、政策利害關係人、政 策順服、個案研究 壹、導論 為能充分運用大學校院豐沛之研發成果,美國於 1980 年通過「拜杜法案」 (Bayh-Dole Act ),將聯邦政府經費補助所產出之智慧財產權下放給大學校院,使 其擁有研發成果之所有權及使用權,並肩負起研發成果商品化的責任。透過研發成 果所有權的下放,拜杜法案強化了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連結,使大學校院的創新知識 與技術,得以移轉給產業界做更有效的運用。其後,我國參照美國拜杜法案,於 1999 年通過施行《科學技術基本法》,明文揭示由政府補助、委託、出資之科學 技術研究計畫,其研發成果之智慧財產權,得全部或一部份歸屬於計畫執行單位所 有或授權使用。此舉改變過去「政府出資,國家所有」之觀念,使大學校院之研發 成果不再受國有財產法與政府採購等法規之限制;也從過去強調避免利用國家資源 圖利他人或壟斷技術,轉而採取興利觀點,強化學術研究之實用性(李雅萍等人, 2001 )。《科學技術基本法》通過施行後,國家科學委員會(現為科技部)及經濟 部、教育部、考試院等單位,亦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致力於研發成果商業化政策 的推動。 上述政策的推行,自《科學技術基本法》通過施行至今已有 15 年之久,惟過 去的研究多採取量化分析的方式,探究個人因素與組織因素對專利數量等產出結果 的影響(Chang, Chen, Hua, Yang, 2005, 2006; Chang Chen, 2011; Hayter Feeney, 2016 ;劉耀中、耿筠,2012 ),少有研究採取質化的觀點,對政策執行過 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作深入的分析。尤有甚者,一個政策的成敗取決於政策 執行過程中各要素之配合,

文档评论(0)

zxj412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