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损伤治疗策略.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下位颈椎损伤的治疗策略 焉耆县医院骨二科 马金龙 下位颈椎损伤 是指C3~ C7部 位的损伤。 Allen和Ferguson分类 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根据损伤机制进行分类 从生物力学角度提供损伤的信息,为合理地恢复颈椎的稳定提供理论基础。 Allen和Ferguson分类 压缩屈曲型(CF型,5级) Allen和Ferguson分类 牵拉屈曲型(DF型,4级) Allen和Ferguson分类 压缩伸展型(CE型,5级) Allen和Ferguson分类 牵位伸展型(DE型,2级) Allen和Ferguson分类 垂直压缩型(VC型,3级) Allen和Ferguson分类 侧方屈曲型(LF型,2级) 颈椎损伤治疗目的 恢复颈椎的解剖排序 解除脊髓的压迫 重建颈椎的稳定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恢复颈椎的解剖排序 颅骨牵引复位 急诊手术复位 颅骨牵引复位的重量 颅骨牵引注意事项 最小量至1/3体重;每次加5磅 加量后应进行X线检查 加量后应进行神经学检查 加量后应至少等待5分钟 急诊手术复位的指证 不完全脊髓损伤,关节突关节脱位不能用牵引复位。 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人,MRI或CTM证明脊髓损伤范围在扩大,椎管被侵占或脊髓被压迫。 常用手术术式 颈前路 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 颈后路 复位+植骨+内固定+减压 颈前后路联合手术 颈前路手术 右侧 左侧 颈前路手术 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 颈前方横切口 颈前路手术 颈前路钢板使用的意义? 植骨块的融合问题? 术后脊髓功能障碍的原因? 颈后路手术 钢丝钢缆固定+植骨 Meyer方法 C3以下椎板下钢丝固定是不安全的(脊髓损伤率17%)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植骨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螺钉的进入方式 Roy-Camille技术 Magerl技术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Roy-Camille 进入点为侧块中点 矢状面0° 水平面向外10 °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Magerl 中点向头、内侧1-2mm进入 向头侧45° 向外25 °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用模板量度并确定合适规格的钢板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确定需固定节段上、下椎体的螺钉位置 用开路锥子在上、下椎体的螺钉位置初步开孔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用钻套、电钻插上钻头和可调钻头停止器进一步钻孔.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测深、攻丝 选择长度合适钢板并适当塑形。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用螺钉起子安装头尾两端的螺钉 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返回以上步骤安装中间的螺钉。 不同类型损伤的手术策略 手术策略 颈椎内固定的目的 维持颈椎的序列 提供颈椎的稳定 促进愈合 无进一步的并发症 手术策略 颈椎固定的“张力带原则” 手术策略 颈前路植骨块的力学强度 Smith-Robinson三面皮质骨块 Bailey-Badoely前路支撑植骨块 Simmons拱形植骨块 Cloward圆形植骨块 手术策略 CF型(20%) 1、2级多采用halo支具。 3、4级有发生后期畸形者应前路手术治疗。 5级因三柱损伤,首先前路手术,如果后方脱位或不稳,须再行后路固定手术。 手术策略 手术策略 DF型(9~ 10%) 多数患者应立即闭合复位。 对于不稳或潜在不稳者,闭合复位后应行后路固定融合。 并发椎间盘突出者,先前路手术。残留不稳者再行后路手术。 手术策略 DF型 手术策略 CE型(13~ 14%) 损伤过程为由后向前。 1、2级可保守治疗。 3、4、5级应行后路手术。 手术策略 DE型(22%) 1级稳定,halo支具固定。 2级前路手术,钢板作用类似张力带固定。 手术策略 VC型(15%) 1级保守治疗。 2、3级合并神经损害时可行前路椎体切除、融合和固定手术。 手术策略 LF型(20%) 1级非手术治疗。 2级手术治疗,前后路均可。 颈 前 路 钢 板 Anterior Cervical Plates(ACPs) 颈前路钢板 Bailey和Badgley最早完成了颈前路融合 (二十世纪50年代初) Cloward、Smith和Robinson等为颈椎融合技术的完善做出了早期的贡献(二十世纪60年代) Bohler首先研制了前路颈椎内固定装置(1964年) 颈前路钢板 ACPs的作用 降低植骨块移位的发生率 提高了颈椎的稳定性 有利于早期病人的活动 矫正颈椎的畸形 改善了多节段颈前路的融合率 颈前路钢板 Haid 分类(2002年) 非自锁型钢板 自锁型钢板 强制性 半强制性 旋转型和平移型 颈前路钢板 非自锁型钢板 颈前路钢板 颈前路钢板 螺钉钢板界面有一定的活动度 植骨块承受较大的

文档评论(0)

汪汪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