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ppt

用色素喷洒于大肠黏膜,使普通内镜不能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表面显示凹凸明显,有助于发现微小黏膜病变和病变范围。黏膜染色后往往可清晰地显示病灶,引导活检。 发现肠腔黏膜隆起、红斑、表面粗糙不平、血管纹理消失及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等可疑病灶时,先反复冲洗抽吸病灶表面黏附的污秽物,然后再用注射器抽取0.4%靛胭脂溶液5 mg--10 mg通过喷洒管对黏膜病灶表面直接喷洒行镜下黏膜染色,待染料均匀涂布黏膜表面后,认真观察病灶的范围和形态,并根据工藤进英的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进行评价,判断大肠腺管开口的类型,通过分类可以对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是否为黏膜癌或黏膜下癌作出大致的判断。完成观察记录后,分别采用活检钳钳除或黏膜剥离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 EMR)摘除病变。摘除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色素内镜下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Pit Pattern)Pit Pattern I ??特点;圆形(正常pit) ??临床意义;正常黏膜 形态如下 Pit Pattern II 特点;星形或乳头状 临床意义;炎性或增生性病变 形态如下 Pit Pattern III L 特点;较大的管状或略圆形 临床意义;腺瘤性病变 形态如下 Pit Pattern III S 特点;较小的管状或略圆形 临床意义;腺瘤性病变 形态如下 Pit Pattern IV 特点;树枝状或脑回状 临床意义;绒毛状腺瘤 形态如下 Pit Pattern V 特点;异常(Unstructured)隐窝,不规则或无结构改变 临床意义;黏膜下癌或进展期癌 形态如下 (五)染色内镜进展 一、窄带内镜(NBI) 窄带内镜(NBI)通过对内镜光源的改进,无需喷洒染料即可获得与色素内镜相同的诊断能力,便捷省时,可成为鉴别结直肠息肉性质的新的内镜检查方法。NBI借助波长分别为500 nm、445 nm和415 nm的窄谱光源,获得240 μm、200 μm和170 μm黏膜深度的图像,并由于血红蛋白在415 nm处的最大吸收值使黏膜血管网呈现为清晰的棕色。NBI检查仅需在2种光源间转换,用时不过1秒钟,且无需喷洒色素,鉴别息肉性质的有效性与色素内镜相同,且高于普通肠镜检查。 二、色素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检查中的应用进展 为了早期发现消化道粘膜微小病变,产生了放大内镜。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粘膜的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不管镜头倍数如何增大和性能不断提高,放大内镜的使用仍然不能离开色素的应用,放大内镜往往是指色素放大内镜。目前国外色素放大内镜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早期肿,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HP感染,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 。 从腺管开口类型与病变的组织病理关系已可看出腺管开口形态的重要意义。而放大内镜的主要作用就是观察腺管开口形态,这一诊断方法简单实用,是近年来内镜下大肠肿瘤诊断方法的重要进展之一,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放大内镜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进行观察。可大致确定病变的组织病理类型和早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符合率可达95%以上。由于可即时确定病变的性质,从而可即时确定选择内镜下治疗还 是手术治疗。 谢谢!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 * * * 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 wsli8 目录 (一)染色内镜概述 (二)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 (三) 染色内镜诊断早期胃癌 (四)染色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 (五)染色内镜进展 (一)染色内镜概述 染色内镜也称色素内镜 ,系指通过各种途径(口服、直接喷洒、注射)将色素(染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辨认及目的性活检。 该法于1966年由日本学者Yamakawa倡立,至90年 代后,在染料的选择、显色的生物学基础、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据文献报道,常规胃镜检查诊断小胃癌的阳性率仅25%。因此,应用内镜下胃肠黏膜色素染色技术作为诊断癌瘤的辅助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般为80%,最高可达90%,其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阳性率,是诊断极早期胃肠癌的一种有力手段。同时,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