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别人发言我举手——对竞争性学习观的审视 细节5 在中小学课堂上这样的情景非常常见:一个学生正在发言或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却将手高高举起,渴望老师让自己发言或对刚才的发言进行补充。等到老师真的叫到这些举手踊跃的学生,很多情况下他们却重复刚才发言同学已经讲过的内容,这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争取发言上,别人说了什么则根本没有听进去。很多老师对这种状况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忤,反而认为是学生学习态度积极的表现。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成为一种“常态”,是我们整个教育观念的一个投射,是学校和教师鼓励、纵容的结果。 “常态”之中有“常理”:学习就是竞争,就是超过别人;别人和别人的观点都不重要,我们毋须给予关注和尊重。 不难看出,这种蕴含其中的“常理”与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理念和追求是相矛盾的。 一、竞争性学习观的表现及其问题 别人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其他人根本听不进去,纷纷举手要求自己发言的现象,反映的是一种竞争性的学习观。 所谓竞争性的学习观,就是在学校的过程中将其他人当作竞争对手,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战胜竞争对手。 1、战胜对手 战胜对手的方式主要有两个: 一是比别人多学一些知识, 二是得到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的肯定和赞许。 在竞争性的学习观指导下的学习,知识的掌握已经变得次要,因为掌握知识成了战胜别人的手段,战胜别人才是根本目的。在极端的情况下,掌握多少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比别人多学了多少。 在这种竞争性学习观的引导与诱发下,为了获得教师的肯定与赞赏,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就抢着回答。 得到机会的学生其发言不是指向班级中的其他人的,而只是指向老师的。其他人只是衬托“我”之优秀或思维正确的工具。 对于没有得到机会的学生来说,由于得到机会的同学发言是指向教师的,会觉得其回答的内容与己无关而不愿意倾听,或者只关心回答的对错、甚至盼着其回答错误好把机会留给自己,这样一来,回答问题的人也被班级中的其他人当作了于己无关的“它”或者是需要排除的障碍物。 2、竞争性的学习观的内在逻辑——把别人踩在脚下 这种竞争性的逻辑当然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的: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管理学生的主要工作变成了“成绩排名”, 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区分出优劣。所谓的优秀生是“比较的”,所谓的差生也是“比较的”,优生站在差生的肩膀上,差生被优生踩在脚下。 在学校逻辑中,所谓成功就是“比别人强”。一个学生的成功在于比别人强,一个班主任的成功也在于比别人强。所以班主任不但要抓本班内部的成绩排名,还要抓本班在全校的各种成绩排名,只有高出别班,把别班踩在脚下才算成功。 3、竞争性的学习观与现代学校的功利加强密切相关,或者说是功利化教育的一种投射 在现代社会,学校已经代替血统和出身成为主导性的社会分层机制,一个人要想进入社会的较高阶层,无论其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如何,都必须接受教育以获得通行证与合法性。 对来自社会中低层的大多数子弟来说,接受较高级别的教育可以说是其走向较高社会阶层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正是这种逻辑导致现代教育的竞争性空前激烈,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而是一个“血腥竞争”的战场。 4、竞争性学习观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偏狭的 “所谓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就是说,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实现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可以说是‘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 (佐藤学) 学习就是一种有三个维度,或者说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实践,而竞争性学习观念将学习理解为对客观知识的竞争性攫取,置学习的人际性、伦理性而不顾,遗失了学习的另外两个维度。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这种偏狭的学习观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学习者“构筑世界”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构筑自身”、“构筑伙伴”。 另外,即使单纯“构筑世界”,没有“构筑自身”和“构筑伙伴”的协助与配合,也是很难完成的。 二、竞争性学习观的道德后果 1、教学生不尊重他人 尊重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我们获得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很多伦理学与道德教育学者,包括立可纳、纳什、波伊尔等都将尊重视为最基本的核心价值。 所谓尊重,就是“对他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