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中医世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徐景藩教授運用中藥足療方的經驗 葉 柏 (江蘇省中醫院) 徐景藩教授是國醫大師,全國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出身中醫世家,早年隨父學醫,後又拜江浙名醫朱春蘆為師,少年即懸壼濟世,1952年考取北京醫科大學,學習西醫五年,畢業後在江蘇省中醫院工作至今,從醫六十餘載。徐老博覽群書,精通醫典,尤其對吳門和孟河醫學有很深入的研究,中西並融,學驗俱豐,在脾胃病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創立了許多學術觀點和診治方法。筆者有幸師從徐老,受益良多,其經驗值得推介。 【關鍵詞】中藥足療方 名醫經驗 徐景藩 徐老治療脾胃病,特別重視中醫綜合治療,尤其是外治療法的使用,如中藥足療、灌腸、外敷等。灌腸主要用於大腸疾病一法,如潰瘍性結腸炎,缺血性腸炎等;外敷一法,外用於腹脹、腹痛;中藥泡腳,則運用非常廣泛,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特總結如下。 1 中藥足療的沿革與作用機理 足部療法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形以屢汗」[1],提倡使用沐浴療法治療疾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藥方》載有「嬰兒病癇方,取雷尾三果治,以豬煎膏和之。小嬰兒以水半斗,大者以水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撓以浴之。」[2]唐朝大醫學家孫思邈對足部療法有很深的研究,提出了「足下暖」的觀點,認為「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並總結出「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袪;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丹田溫灼」學術思想[3]。在《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小兒藥証直訣》中收錄了許多用於足療的中藥方劑,成為後世開展中藥足療研究的基礎。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在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佈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又是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衝脈也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繫,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因此通過中藥足療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節和恢復人體臟腑功能,使疾病康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浸洗皮膚的藥液中的某些成分可經皮膚、汗腺、毛囊、吸收,滲透進入體內,而產生藥效。其過程有二:第一,藥物經皮膚表面結構角質層和表皮進入組織外間質。第二,藥物分子透過皮膚微循環從細胞外液迅速彌散進入血液循環。此外,某些中藥也具有一定的透皮吸收作用[4]。 2 足療方的配伍原則與使用方法 徐老認為,中藥足療方不僅可以與內服藥同用,增加療效,更重要的是有補偏糾弊作用,內服有礙,不方便服藥者,可採用泡腳方法,擴大了中藥的使用範圍,增加了中藥使用的依從性。使用中藥足療方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根據胡洛儀《禮瀹駢文》謂:「外治之法即內治之法」的原理,使用外用藥也要辨証施治,採用「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素問?臟氣法時論》的治療原則,與內服藥同法。二、以溫經通絡,透皮吸收為原則,要用一些溫熱性藥物和行氣活血藥物,如乾薑、肉桂、川芎、紅花、莪朮、當歸等,能夠流通血脈,活血通絡,還可加幾滴風油精幫助藥物透皮吸收。三、辨病用藥,如腫瘤用仙鶴草、蛇舌草、龍葵;胰腺炎用虎杖、敗醬草、黃柏等。四、顏色要恰當,不要太黑,不要太清,如潰瘍性結腸炎可用仙鶴草30g、地榆30g、紅花6g、虎杖15g泡腳。虎杖色黃,紅花色紅,地榆色黑,黃紅黑三色,煎煮後顏色較好。五、藥味不宜多,3-6味。即可用藥量要比口服藥量大,因為不需要經胃吸收,不會對胃產生刺激性。 在使用中藥足療的具體操作方法方面,徐老亦有很豐富的經驗,具體做法是泡腳水溫要控制在60-70度,不斷加熱水,保持溫度,浸泡雙腳,水量以能淹過腳踝部為好,自行用兩腳掌和腳背互相搓擦,動作要緩和、連貫,輕重要合適,每次20-30分鐘,每日二次,飯前、飯後30分鐘內不宜進行足浴。 3 中藥足療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的運用 1 潰瘍性結腸炎 徐老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大便夾有黏液、膿血,有腹痛、裏急後重等症狀,屬中醫「痢疾」範疇,病機主要為濕熱壅滯腸腑,氣血失調。所以,治療當依據劉河間「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5]原則,側重調氣行血,涼血止血;對熱毒盛者加用清熱解毒藥,常用藥物為地榆30g,仙鶴草30g,川芎10g,白頭翁30g,雞冠花30g,虎杖15g,當歸15g,鬼針草30g等。 醫案1:呂某,女,15歲。初診日期: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晴,春分後五天。 病起一年半,潰結便血,血色暗紅,脈沉細,苔薄白,質淡紅,脾虛腸腑濕熱,陰絡受傷,擬方健脾清化行瘀。 山藥20g,黃20g,白朮10g,炙甘草5g,黃連3g,仙鶴草15g,紫草15g,丹皮10g,茅根30g,地榆15g,阿膠珠10g,赤白芍各15g,炙甘草5g,焦山楂10g,焦神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