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末路
这是一位前辈的文章。高铁计量邓子一口气读完,被其中的很多观点触动。不
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年来在国内的发展,还是咨询人员对于企业的价值,作
者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 【末路】这一话题,引人遐想。今天,我们一起来
讨论一下这个很老、但依然很热的话题,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中国,你怎么
看?
前两天与一位在认证咨询行业已经浸淫多年的咨询师聊天,他告诉我,一家国内
外运公司在1998年在做ISO9001认证咨询时,当时认证范围只覆盖总部,咨询
费大约是200万左右;到2006年,每张质量管理体系的咨询合同标的价格是3.7
万元,经过这10年的发展,从质量体系认证咨询看,现在的市场基本快到了“山
穷水尽”的地步了。
与朋友聊天时,正好在一家档次较高的餐厅,餐厅的餐具非常精美。让我想
起来近几年日渐火爆的中国瓷器拍卖,我拿起一只茶杯告诉朋友:“如果这只茶
杯是一位大师做到,而且只做了几件,那么它的价值,可能上百甚至上千元。一
旦茶杯可以用流水线定制完成,可能这样的一个杯子只值5元钱最多10元钱。
因为,杯子的价值已经从艺术品,变成了饮水器具而已。”
艺术品的价值,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它的价格是由多种因素构成,
如年代、作者、稀缺、历史等等。往往与制做成本无关。而生活用品则以实用为
目的,价格的基础主要来自制做成本。当可以用初中生来操作,用现代化流水线
就可以生产出标准化茶杯时,价格降到5元最多10元钱是非常有可能的了。
现在认证咨询也已经到了可以用流水线制作了,甚至刚刚出校门的新大学生
就可以为已经运营十几年的企业进行管理体系咨询了,这也是为什么十年内,咨
询的价格差不多可以降到最早的20%,而且每年还在继续下降,可能要降到初中
生也能做管理咨询时为止了。
去年我曾经在审核时与一些客户的最高管理者沟通,发现许多客户现在非常
困惑的是:如何能通过管理真正能得到效益?大多数企业对系统化管理,处于思
贤若渴状态,因为自从国际上一股对中国产品安全性的质疑风潮,已经逼着企业
到了通过系统化管理去获得利润的时候了。
企业与人一样,也是由骨、肉、筋、皮、血脉、神经、大脑、五官、四肢、
思想等构成的,而且没有一个是和另外一个完全相同。企业的管理也一定不是可
以通过手册、文件化程序、作业指导书和记录就可以大功告成的。质量管理体系
的咨询师之所以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用流水线的方法和通过电脑的键盘就完
成了认证咨询,实际上如同糊纸人一样,用纸为企业表面糊了一层皮,没有血脉、
没有大脑、更没有思想,对企业只能是帮倒忙,这样的咨询应该算咨询师在企业
实习,应该付钱给企业,至少不应该收费。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早晚有一
天管理体系咨询是免费的。
当越来越多纸糊的管理体系寻找认证公司时,认证价格往往成为最敏感的部
分。因为企业在认证前的咨询阶段,没有觉得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起的所谓系统
管理对它有太大的帮助,管理的价值不能通过认证得到体现,那认证价格的高低
就成为企业寻找认证公司的首选了。当认证公司很难用薪水吸引具有实战管理经
验的审核员时,认证也就开始走与认证咨询相似的不归路了。
在一次有关食品包装与安全的研讨会上,我曾经讲过:“就我看到的中国企
业,目前仍然处于暴利阶段,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以产品安全为端倪的国际压
力,逼迫中国企业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徘徊。下一个十年将是企业寻找思想、塑造
核心竞争力和全面实施精益管理的阶段。”因为,自2007年开始的高CPI,将
中国的原料、劳动力低价格优势大大削弱,各类企业将被大浪淘沙。只是在原料
和劳动力成本这类刚性领域下功夫的企业,将逐渐被关注发展战略、企业文化、
流程优化、团队精神等柔性领域改进的企业所兼并。
就我个人而言,做了十几年的质量经理,质量体系体系标准是我看到最好的
管理体系标准之一。但是,它毕竟只是为希望持续改进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工具而
已。工具能否好用,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已经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
用它是理顺脉络,而非推倒重来、伤筋动骨。中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走到今天,
不是标准的错,也不是认证方式的错。错在千篇一律,错在认证行业的浮躁,可
能也与管理标准与商业认证在中国发展历史太短有关。
审核ISO9001时,如果客户的管理非常成熟,我常常是从标准倒数第一个条
款 “8.5 改进”开始审核,如果到 “8.4数据分析”已经能得到客户已经熟练掌
握流程验证了的话,基本上我的现场审核就可以顺利结束了。为什么?因为客户
已经学会运用管理工具找到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