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37-89B.C.)的性善论与荀子(98-38B.C.)的性恶.docVIP

孟子(37-89B.C.)的性善论与荀子(98-38B.C.)的性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372-289B.C.)的性善論與荀子(298-238B.C.)的性惡論 1. 道德感同然的類比論証 口之於味也,有同美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音換)之悅我口。告子上 2. 四端自發的論証: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下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音觸)惕(恐懼)惻(哀傷)隱(痛苦)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告子上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下 良知與良能: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盡心上 3. 人性根據論証 道德教育、人性可完善化以及舍生取義(告子上)等如何可能? 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 勿喪耳。 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告子上 我們必需相信人性是善,然後人之不斷發展其善才可能。 我們必需相信人性是善,然後了解人類之崇高與尊嚴,而後對人類有虔敬之情緒。我們必需相信人性是善,然後我們對於人類之前途之光明有信心。 我們必需相信人性是善,然後相信能不斷的實踐其性中所具之善,而使現實 宇宙改善,使現實宇宙日趨於完滿可貴。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131 4. 超越根源論証 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音事,等候)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比較荀子: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天論 5. 惡之起源—非才之罪、環境惡劣,不得其養、良心受物欲蒙蔽 乃若其情,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下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柴刀]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告子上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指耳目)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其小者不能奪也。 6. 荀子論性與禮義之源 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 而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在人暫謂之偽[音謂];是性偽之分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音意,同逸],是 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 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 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 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性惡篇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聖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後出於治,合於善也。 7. 荀子論心的作用 心者,形之居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解蔽篇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天論篇 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正名篇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虛壹而靜….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謂之虛。 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解蔽篇 心知道然後可[認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解蔽篇 8. 道德教育—積善化性 今使塗之人伏[同服]術[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懸久,積善而 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聖人之需以同於眾 而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性惡篇 9. 孟荀共同信念—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塗之人可以為禹….皆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性惡 皆重教育 皆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 盡心知性知天 通神明,參天地 分歧—先驗之性(道德形上學)vs.經驗之性; 道德天vs.自然天 一致vs.矛盾 10. 孔孟分歧: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 孟子重道統,缺孔子寬容、博大 11. 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其他影響 11.1 重孝: 有子:「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