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明发展的窗口 .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时21:城市——文明发展的窗口 【考点分析】城市比较集中的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状况,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课时侧重归纳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通过城市的发展及其城市社会的变迁,看人类文明的进程。要突出几个重点时期和区域:宋代和明清时期城市特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 1、城市的发展:①唐代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交通要地,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商业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②唐代,长安实行坊市制,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管理职能加强;城市的商业功能进一步扩大,出现一些工商业城市,如扬州、益州等;城市中出现有利于商品交易的机构,如柜坊和飞钱。③宋代,城市布局打破了 ;城市的经济职能也大大加强;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 ;货币形式变化,出现纸币。④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 。 2、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日益便利的交通运输、政府政策的促动。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HYPERLINK 南昌家教网 HYPERLINK )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懁)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懁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历史风云网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回答: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并依据材料分析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3、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 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②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二、中国近代的城市 1、城市发展的新特点:一些通商口岸和商埠发展为城市,具有近代色彩的城市涌现。 2、城市发展的原因:①工业文明的冲击;②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3、新潮冲击下的城市生活:①城市生活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大众传媒、交通通讯等。②城市生活变迁的原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列强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明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并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马路、自来水、电灯等随之发展,为生活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革命思潮的推动。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动了新习俗的形成。 合作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街道上人群涌动,两边商铺雕梁画栋,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 一一据李天纲著《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戍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一一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材料三 1875年的广州商务报告称:“……中国人已经普遍使用黄磷火柴,并且输入了几百万箱,现在用打火石取火的已经少见了。在使用煤油及其他矿物油以及煤油灯方面的情况也一样。同时欧洲的洋伞,几乎完全代替了中国纸伞。广州大量地仿制欧洲洋伞并运往其他口岸和内地销售。”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