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发展轨迹 及其代表人物.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社会学 目录 课程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 课程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 一、课程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一)、课程社会学形成的背景 1、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观点开始进入课程编制的研究。当时,受到以杜威(J.Dewey)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学派的推崇,教育社会学家们根据社会调查和青少年调查的科学结果,在编制新的经验主义课程方面,作出了不少的尝试。 2、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公众对学校教育系统的功能抱有巨大的期望。一般认为,学校教育在向学生授受知识与社会性的同时,可以不问学生的出身阶层,凭其“能力”使他们获得适当的社会地位。因此,在60年代实施了为一切阶层的子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的政策。推进了教育机会均等化及其扩充政策。在英国创办了综合制中学,采取了种种措施开拓工人阶级子弟的教育机会。 (一)、课程社会学形成的背景 3、20世纪70年代,这种政策的结果尽管扩大了教育机会并延长了就学年限,但是教育成就(学业成绩)依然显示出阶层差别。这就是说,教育制度的改革原本是旨在带来“教育机会的均等”,却并未获得“结局上的平等”。于是,就在这种不平等依然如故的状况下学校内实施的课程,也作为产生不平等的一个要因加以探讨了。 4、20世纪70年代末,课程本身开始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的最具象征性的研究是1971年英国教育社会学家杨(M.F.D.Young)编著的《知识与控制》。 5、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社会学受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理论和人种志方法论的影响,把研究重心转向学校知识(课程)方面,形成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课程社会学应运而生。 二、课程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一)、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研究 1、扬(Youllg,M.F.D)和“知识与控制”理论 扬认为,课程并不是必然正确的,它仅仅反映了某一社会特定的权力分配的情况。课程的知识是“社会地、历史地建构的”,有意无意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选择.这种选择与统治阶级的价值、信念相适应。这是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课程社会学”探讨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教育切识的控制与管理的问题,以及教育知识与权力分配的关系。 1、扬(Youllg,M.F.D)和“知识与控制”理论 社会权力分配与知识差异、阶层化关系的关键 什么被视为知识? 不同的集团怎样接近不同的知识? 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接近并利用这些知识的人有什么天系? 学生究竞要接受哪类课程,或课程知识传授给谁,以及如何传授,这些都受到阶级、社会结构的影响。学校课程的安排组织反映了社会阶层化酌状况;知识阶层化则反映了知识的不同社会评价,与不同的知识获得机会有关。权势者总是给予得到社会认可的知识以优先地位,并通过教育把其强加给无权势力。因此,课程知识不是个性的、客观的。 1、扬(Youllg,M.F.D)和“知识与控制”理论 扬还试图运用“阴谋理论”来说明课程知识阶层化的问题。所谓“阴谋理论”是指社会的权势集团操纵学校,施展阴谋,压制下层阶级的儿童,使他们安于低劣的地位,权势者制订对自已有利的规则,同时又教导儿童要相信这些规则是客观的、公平的。 到后期,扬认为课程实施方式有两类,“课程即事实”和“课程即实践践”。前者认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知识(事实),后者则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为人所创。 2、伯恩斯坦对课程研究的贡献 伯恩斯坦对课程社会学研究的贡献主要有文化再生产理论、教育知识的分类以及社会语言学研究。 文化再生产理论: 文化再生产的基本要素是“模型传递”,通过其结构化,并且具体表现在通过家庭、教育工作和闲暇等制度化形式,构成社会秩序的各种原则便能得到传递和实现。传递过程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均受到阶级结构、政治制度、劳动分类及占主导地位的各种文化原则或“文化代码”的影响。 家庭 教育 闲暇 社会秩序 原则 文化再 生产 文化原则 文化代码 2、伯恩斯坦对课程研究的贡献 伯恩斯坦对课程社会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教育知识代码”和“课程分类”的有关理论。他用分类和构架的概念来探讨权力、社会控制和教育知识的关系。所谓分类是指不同内容领域分化的维持程度;构架是指师生关系状况,构架的强度表明师生双方对于选择、组织以及知识传递速度的控制程度。他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视为学校的信息系统:课程规定了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其基本结构取决于分类强度的变化;教学是课程的传递方法;评价是教育者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实现。 课程 教学 评价 学校 信息 系统 正确的知识 课程传递方法 教育者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实现 2、伯恩斯坦对课程研究的贡献 60年代未,伯恩斯坦曾致力于社会结构、语言的使用及儿童社会化之间的关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