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古代文d3l41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docVIP

大学语文古代文d3l41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素材 第41课 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   一、孔子的仁   (一)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仁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对后世影响最大、到现在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仁的思想。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要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才是仁的思想的核心。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来阐明孔子关于仁的伦理学思想。   第一,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古人释为“相人偶”,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代人的价值发现的肯定。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伤人乎”的人是指养马者,春秋时代养马者的社会地位很低,相当于奴隶或半奴隶的身份,这有力地说明孔子的仁适用于劳动人民。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   第二,仁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各种道德的总和。仁包括个体修养、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如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强调为仁要身体力行,反对花言巧语的伪饰和卑躬屈膝的奉承,说:“巧言佞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在孔子看来,仁者心地坦荡无私,无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忧”。 具有仁的品德的人还无所畏惧,敢于坚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总之,仁是各种品德的集合体,仁者是完美无缺的人格体现。在这个道德的集合体中,忠与孝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道德条目。忠字在孔子那里有更宽泛的含义,不仅要“臣事君以忠”,更要在人际交往与处事上做到“执事敬”、“与人忠”。孔子认为忠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原则,是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社会公德。孔子非常重视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各种规范中,孔子尤其强调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子女对父母不仅要尽赡养的责任,更需要“敬”;不但要养身体,更要养心,并把后者看得比前者还重要。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的社会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逻辑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   第三,不懈的自律是达到仁的途径。做一个仁者是孔子追求的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孔子认为,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始终不渝地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求仁而得仁”。孔子还从消极的不为和积极的有为两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仁的具体途径。消极的不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极的有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这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更高的道德层次,是道德的最高要求。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政治学范畴的仁   孔子把伦理学范畴的仁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孔子开创了中国伦理政治之先河。   第一,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   第二,以德、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僭越违礼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用而爱人。节用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推行古代较轻的什一征税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