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咎毋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毋咎毋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說“毋毋” (首發) 陳新 古文字裏,“祝禱”的“祝”字、“兄(貺)賞”的“兄(貺)”字、“兄弟”的“兄”字,這三個字的釋讀本來沒有什麽問題,上博楚竹書和新蔡楚簡發表後,一些學者將相關的字形改釋爲“咠”,才引發了新的討論。沈培先生非常詳盡地論述了這三個字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與“咠”字的區別,同時對上博楚竹書《曹沫之陣》中的一個難字,提出了合情合理而且論證充分的釋讀 沈培《說古文字裏的 沈培《說古文字裏的“祝”字及相關之字》,《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祝”、“兄(貺)”、“兄”三字的演變發展,簡單地說,是文字發展過程中典型的“異字趨同”現象。它們的初文或者說早期形態是區分明顯的。“祝”最初不从示,象人跪形,而“兄(貺)”、“兄”的下部象人立形。从目前已知的“兄(貺)”字來看,全部作等形,與“兄”的主流形體作略有區別。古音學家都認爲“兄”與“兄(貺)”古音相同;古文字學界一般也認爲“兄”與“兄(貺)”本是同一個字,其字形略有區別,乃是一種“異體分工”。沈培先生還認爲不能排除某種可能性,即是兩個讀音和字形相同或相近,但造字初義完全不同的字。不管如何解釋“兄(貺)”“兄”二字的細微差別,這兩個字與“祝”字所从的“兄”,原本不是一字,是毫無異議的。這兩組形體來源、字音字義完全不同的“兄”,最後都演變成爲小篆的。這種現象,从結果來說,是同形字或者異字同形 有關同形字或異字同形的論述,有的散見於字詞考釋,有的見於專文,有的見於書中的專門章節。愚見所及,集中論述這個問題的,主要有陳煒湛先生的《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1981年;又載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第十章第二節“同形字”(商務印書館,1988年)、陳偉武先生《戰國秦漢同形字論綱》(載《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从過程來說,是“異字趨同”。 有關同形字或異字同形的論述,有的散見於字詞考釋,有的見於專文,有的見於書中的專門章節。愚見所及,集中論述這個問題的,主要有陳煒湛先生的《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1981年;又載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第十章第二節“同形字”(商務印書館,1988年)、陳偉武先生《戰國秦漢同形字論綱》(載《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煒湛先生已經指出,異字同形現象與文字的性質是矛盾的 參見注2陳文。。因此,除非有其他方式和途徑可以幫助我們辨認同形字在具體文字材料中的不同音義,同形字从長期來看必須有所區別。裘錫圭先生曾經指出:“在早期漢字裏,一形多用曾經是相當普遍的一種現象,而且這種現象通常是存在於同時同地的文字裏的。” 參見注2裘文。 參見注2陳文。 參見注2裘文。 同樣的道理,漢字發展過程中的“異字趨同”現象,應該是短暂而非長期的“同形”,必然有字形變化的些小痕迹可尋,即在“趨同”的同時,也在“立異”。即使在某段時間或某一區域“同形”,也一定有具體語境可以幫助我們辨識文字的真正意義。而具體語境無非上下文意,以及文字材料所透露出來的語音信息。這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邏輯。 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異字趨同”現象,除了“兄”字與“祝”字,我們馬上會想起裘錫圭先生考釋過的“見”字與“視”字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甲骨文中“見”與“視”是字形相近但又不同的兩個字,其區別跟“兄”與“祝”一樣,所从人形有跪、立之分,到小篆全部趨同爲,但在“趨同”的同時,也有“立異”迹象,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兩個不同的字。第一種,“微小但卻重要的改變”,例如《老子》“視之不足見”,郭店楚簡“視”作,“見”作,變化雖小,但足以區分兩字。第二種,增加聲符“示”作“視”,爲小篆所本;或者增加聲符“氏”作“??”,見於侯馬盟書。三是“另起爐竈”,另造一個與“見”字字形沒有關係的字,如作“眂”,見於中山王墓兆域圖和三晉璽印文字。所从的“目”可以理解爲“見”字的簡省,也可以理解爲另造的从“目”从“氏”的新字。這些例子裘先生的文章中都指出來了。在“兄”字與“祝”字“異字趨同”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變化。“祝”增加形符示,从甲骨文已經開始,到金文、楚簡文字中大部分“祝”字已如是,但仍有少部分不从示,引發古文字學界對“祝”“兄”兩字的新討論。在“祝”字增加形符的同時,“兄”字也增加形符或聲符,以示區別。金文“兄”字有添加形符作“”者;也有添加聲符“”作“”“”者,而且比例不低。金文中也有“另起爐竈”的“兄”字,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