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痰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例观察.doc

导痰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例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導痰湯加味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70例觀察 李建強 (河南省三門峽市武強頸肩腰腿痛醫院) 【關鍵詞】慢性淺表性胃炎導痰湯中醫藥療法 慢性淺表性胃炎屬於中醫「胃脘痛」、「痞滿」等範疇,是消化系統的常見、多發病,其病情遷延,易於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可發展成萎縮性胃炎,而萎縮性胃炎又多為胃癌的前期病變。近些年來該病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筆者自2005年3月至2011年6月以導痰湯加減治療本病70例,與西藥治療的50例進行對照,療效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選病例為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門診和住院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齡15~69歲,平均年齡37.6歲,病程最長者20年,最短者6個月,平均病程8.3年,胃鏡檢查示炎性部位在胃竇者24例,在胃體者9例,賁門區者6例,移行區者2例,殘胃炎5例,合併有兩個以上炎性部位者24例,70例中有膽汁返流者29例。對照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15~69歲,平均年齡37.4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9年,平均病程8.1年,胃鏡檢查示炎性部位在胃竇者17例,在胃體者6例,賁門區者4例,移行區者1例,殘胃炎3例,合併有兩個以上炎性部位者19例,50例中有膽汁返流者21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經過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性別、年齡和病程分佈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1989年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1]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的療效標準擬定。臨床治愈:臨床症狀、體徵消失,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黏膜慢性炎症明顯好轉,且減輕2個級度或達輕度者;顯效:臨床症狀、體徵基本消失,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黏膜慢性炎症明顯好轉,且減輕1個級度或達輕度者;有效:主要臨床症狀、體徵明顯減輕,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黏膜慢性炎症明顯好轉,減輕1個級度或達中度者;無效:達不到以上的標準或病情惡化者。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導痰湯加減辨證治療。藥物組成:半夏6g,南星10g,枳實10g,茯苓10g,橘紅12g,藿香6g,佩蘭6g,豆蔻9g,甘草3g,生薑3g。隨症加味:胃痛甚者加五靈脂、延胡索;脾胃濕熱明顯者加黃芩、黃連;便秘者加大黃;泛酸明顯者加煅瓦楞子、烏賊骨;伴脅脹者加柴胡、川楝子;食滯者加焦三仙;偏寒者加高良薑;胃陰不足者加沙參、石斛;噯氣甚者加竹茹、薑半夏;食之不化者加焦神曲、炒麥芽;便溏腹脹者加白朮、萊菔子;焦慮失眠者加酸棗仁、生龍骨。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連續服用4周為一療程。對照組鹽酸雷尼替丁膠囊150mg,日2次口服;硫糖鋁片1.0mg,日3次,餐前嚼服;維生素B6片20mg,日3次口服。有腹痛、反酸症狀者口服奧美拉唑20mg,每日早晚空腹各1次;有腹脹、噯氣者服用多潘立酮片10mg每次,每日3次,飯前服;連續服用4周為一療程。治療組和觀察組的患者均給予2個療程治療。 3 結果 經2個療程的治療後,治療組70例中臨床治愈56例,顯效7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1%,其中顯效以上63例,佔90%;對照組50例中臨床治愈9例,顯效8例,有效21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6%,其中顯效以上17例,佔34%。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結果提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優於對照組(P0.01)。不良反應:在治療期間,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後查血、尿常規、肝功、腎功,均未發生異常改變。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歲,教師,2008年6月12日初診。症見:乏力,胃脘痛,脘脹噯氣,痞滿不舒,納食呆頓,惡心嘔吐、倦怠無力,身重嗜睡,舌胖,苔白膩,脈濡緩。既往有胃痛史2年,體態偏胖,屢治少效。胃鏡檢查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紅白相間,黏膜皺壁頂端充血,黏液增多,黏膜有點狀糜爛,西醫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辨證為胃痛,痰濕互結。治宜燥濕豁痰,行氣開鬱。半夏6g,南星、枳實、茯苓、橘紅、藿香、佩蘭、豆蔻各10g,甘草3g,生薑3g。服藥5劑後,胃脘痛減輕,服藥1 5 討論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其炎性病變主要限於黏膜表層,即黏膜表層的上1/3處,有充血和滲出,包括糜爛、出血。該病發病率高,病情複雜,纏綿難愈。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急性胃炎反復發作、持續不愈,進而演變成本病;感染因素,如幽門螺桿菌(HP)的感染;十二指腸液的反流,損傷胃黏膜,破壞胃黏膜屏障。西醫治療主要是清除HP感染、抑酸、保護胃黏膜、促進胃腸蠕動以及減少腸液反流等。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於「胃脘痛」、「痞滿」等範疇,以足陽明胃為病之本。人體氣機升降,關鍵在於中氣,三焦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