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构建 读书报告精选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观现实的维持与转变 主观现实:在个体意识中得到理解的现实 客观现实:作为制度确立的现实 现实维持的两种类型: 1、常规维持 2、危机维持 * 坚持 第二节 内化与社会结构 社会化在特定社会结构背景中完成,其“成功完成”程度与社会结构有关。 社会化不成功的三种可能性 1、不同的重要他人向个体传授不同客观现实 2、重要他人相互矛盾的世界观的传递 3、初级社会化与次级社会化间矛盾 * 坚持 第三节 关于认同的理论 此处用了心理学上的分析 认同是主观现实的一个核心元素 认同是一种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辩证中浮现的现象 在社会巨变中产生新的认同 * 坚持 第四节 有机体与认同 有机体(生物体的人) 有机体与现实的社会建构是辩证关系 1、有机体会限制社会化 2、社会化也会影响有机体 此辩证过程常以生物基础对抗社会模塑展现出来。 * 坚持 结论:人在生物性上注定要与他人共同建构、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会变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确定的现实世界,一旦构建起来,会反作用与自然天性。在自然与社会构建的世界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中,人类有机体自身被转化。人创造了现实,并由此创造了自身。 * 坚持 第四部分 总述和反思 本书的逻辑和主线 反思 问题 * 坚持 坚持 2013年12月8日 2013年12月8日 作者简介 *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 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理论家和宗教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 代表作: 《漂泊的心灵》(1973)、《社会学邀请》(1963)、《现实的社会建构》(与卢克曼合著,1966)、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等。 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 出生于南斯拉夫,在维也纳和美国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后在美国和德国任教。 代表作:《现实的社会建构》(与伯格合著,1966)、《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1967)、《生活世界的结构》(与舒茨合著,1973)等。 坚持 理论背景 * 1、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 社会学实证的传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实证主义相对的思潮 2、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建构 后现代主义前期强调解构 在解构的废墟上重建新的解释框架 3、传统知识社会学 名不副实 坚持 * 坚持 第一部分 绪论和基础概念 坚持 绪论 * 1、明确提出:20世纪20年代,马克斯·谢勒,德国哲学家 2、直接近代源头:19世纪德国思想史的三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 尼采哲学 历史主义 3、曼海姆、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等 知识社会学一直都是在理论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上侧重思想史。 坚持 * 再正名: 性质:经验性质的社会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 范畴:常识性的“知识”。 主题: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必须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 概念:现实(reality):存于人类意志之外的现象性质 知识(knowledge):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 相关理论: 舒茨:日常生活知识——研究对象与重点 涂尔干韦伯:社会的双重特征——知识社会学的任务 马克思的辩证法、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 坚持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 * 一、日常生活现实 日常生活世界 :以人们诠释的事实呈现自身,并且是生活中的人在主观上认为具有意义和一致性的世界。 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主观过程或意义的客观化,以及透过客观化过程而建构的互为主观的常识世界。 日常生活现实的特征: (1)在各种现实中最典型、最重要; (2)一个井然有序的现实; (3)核心是“此地此刻”; (4)互为主观的世界,常识即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5)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 (6)包含其它现实,特定意义领域转移注意力; (7)具有时空结构 坚持 * 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日常生活现实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各种类型的连续统: 面对面情境中经常见到和深入互动的伙伴 具有高度匿名性的抽象事物 类型图式 互动双方就各自依据其对于日常生活实在的看法和经验,将不了解的对方身份的复杂性尽可能减少,将对方纳入到他认为最可能适合的类型范畴中,而不是当成一个具体的具有个性的人。 坚持 * 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知识 语言将互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分类和定型的能力使个体经验客观化 超越时间、空间和社会 涵盖不同的现实领域,建构象征表征,也使象征表征回到生活 建构了语意与意义的领域 知识的社会储存 受实用动机和适用的知识所支配 与生活世界的类型图式相关联 日常生活知识的有效性是理所当然的 呈现的日常生活知识的小部分 产生知识的社会分配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