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燕山大学教师本科生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单位:标准课时)
序
教学环节
计 算 方 法
任 务
说 明
1
一般授课
L = 授课学时×人数系数k1
主讲、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
1.同计划学时、同教学要求、同教学学期的班级,尽量合班授课。
2. 有专职辅导的合班课,主讲教师至少要批改一个班的作业,并与辅导教师共同辅导答疑。单班课一般不设辅导。
3. 六合班及以上的合班课尽可能安排辅导教师。
4. 公共外语课不设辅导教师。
5.使用外文教材增10%。
6.既使用外文教材又用外语讲课增20%。
7.授课学时为计划学时减实验(上机)学时(下同)。
人(班)数
有辅导
无辅导
≤10人
——
k1=0.7
11—15人
——
k1=0.8
16—25人
——
k1=0.9
26—35人(一个班)
k1=1.0
k1=1.0
36—45人
k1=1.1
k1=1.1
二合班
k1 = 1.1
k1 =1.2
三合班
K1 =1.2
k1 =1.5
四合班
K1 =1.4
k1 =1.8
五合班
K1 =1.6
k1 =2.0
六合班及以上
k1 =1.8
k1 =2.0
2
新开课
L= 授课学时×1.1×人数系数k1
新开课指所开课程为教师自己以前未讲过的课程。
3
开新课
L= 授课学时×1.2×人数系数k1
开新课指所开课程为全校以前从未开设过的课程
4
体育课
L= 授课学时×0.8×人数系数k1
?
5
外语听力课
L= 授课学时×0.8×人数系数k1
?
6
制图类课
L= 授课学时×1.1×k1+ 辅导学时×0.5
不单设辅导教师,辅导学时按授课学时的50%计。
序
教学环节
计 算 方 法
任 务
说 明
7
两 课
L = 授课学时×两课合班系数k2
K2 = 1+(班数- 1)× 0.1
?
?
?
?
?
同上
两课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8
重复课
L= 授课学时×0.9×人数系数k1
包括同一学期内具有相同教学要求的各类课程。
9
重修课
L= 授课学时×人数系数k1
1. 学生数<20人,可以采用辅导答疑方式,也可以开班讲课;学生数≥20人,必须开班讲课,不再设辅导教师;
2. 合班重修时每满30人记作1个班。
≤20人 授课学时 = 原计划学时/4
>20人 授课学时 = 原计划学时/3
10
选修课
L= 授课学时×选修合班系数k3
K3 = 1+合班数× 0.1
每30人记作1个班,最多不超过8个班。
11
辅导
L= 授课学时×班数×0.2
听课、答疑、批改作业、参与评卷
1. 必须跟班听课,提供听课笔记。
2. 1人辅导班数不超过5个班。
3. 任课教师互相助课,此工作量不计。
12
课程考核
命题: L= 3学时×试卷份数
监考: L= 1学时×监考次数
阅卷: L= 1/15学时×阅卷份数
出考题、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1. 命题、阅卷工作量只给非任课教师计。
2. 监考工作计酬不计量,有酬的监考不计量。
3. 8个班及以上考试设主考1人,每超过8个班增加1名副主考。主、副考工作量按监考记。
13
指导实验
和上机
L= 计划实验(上机)学时×1.0
了解实验安排,参与指导实验
1. 至少指导一次,重复指导按实验工作量由实验室给定。
2. 不含单独设课的实验课。
序
教学环节
计 算 方 法
任 务
说 明
14
指导课程
设 计
L= 0.7学时×周数×学生数
准备、讲课、指导、考核
原则上每班安排二位指导教师,共分此工作量。
15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L= 1学时×周数×学生数
准备、指导、评阅论文、答辩
每生有不同题目。题目和设计要求相同时从第二人起工作量减半。每学期指导学生数一般不能超过6人,特殊情况需经院(系)批准。
16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答辩
评阅: L= 1学时×评阅份数
?
答辩: L= 0.2学时×答辩学生数
?
1. 参加答辩的教师人数为5或7人,1个教学班加秘书1人,秘书工作量按参加答辩计。
2. 此工作量只给本学期非指导教师计。
17
指导实习
跟班集中实习:
校内: L= 20学时×周数×班数
校外: L= 24学时×周数×班数
不跟班实习、分散实习:
L= 12学时×周数×班数
?
准备、备课、指导、考核
1. 指导实习原则上每班安排2名指导教师,共分工作量。只有1名指导教师时,工作量按7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