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第9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研究的意义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期,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 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过去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在认识论上有何区别或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论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过去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在认识论上有何区别或前进? 我们理解,就是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动“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三农”工作的某一方面,而是覆盖了“三农问题”的主要方面和相互联系。 “三农问题”的性质是城乡差距过大 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我们认为,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 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 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 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 可见,“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凝固。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 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领“三农”工作的“龙头”和主线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覆盖了“三农问题”的主要方面和相互联系,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 (一)旧中国 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富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精英认为,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提出“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的口号,主张从教育入手治理农民的“愚、贫、弱、私”,推行乡村综合改革。 最著名的: 梁濑溟(1893-1988)在山东省邹平县创建乡村建设研究院,办“乡学”、“村学”,对农民进行教育,使之成为有觉悟有组织的社会群体。 晏阳初(1893-1990)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组织博士下乡,对农民进行“文化、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治理农民的“愚、贫、弱、私”。 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对乡村建设的第一次学者式思考,但是,囿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收效甚微。 (二)新中国 1,计划经济时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此后,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以及领导人讲话中。 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用语。 1957年中央制定《1957—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 2,改革以来 改革初期:1982年、1983年、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以及领导人讲话中。 20世纪后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小康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 理论界对小康社会尤其农村小康的质和量的标识进行研究,开始间接地注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还缺乏对农村小康社会特征的全面概括性描述。 但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它也不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中心或主线,而更多地是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口号,它的内涵或许仅仅是建设一个区别于过去(旧中国封建社会或改革前计划经济)的农村。 从深层次看,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把力量集中于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落空,必然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凝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历史格局不可能改观。 进入21世纪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士的重新关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