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刘彦廷.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u. 科學的邏輯---以生物學為例報告  電機系 劉彥廷 問題:為什麼歐美正蚓型蚯蚓受到土壤震動刺激會鑽出地表? 答:棲地與鼴鼠重疊的正蚓型蚯蚓,會將土壤震動視為鼴鼠逼近的警訊。 一、以波普及孔恩的立場來說明問題的適切性   孔恩主張常態科學必須以典範為中心,發覺事實的真相,歷來「蚯蚓對震動的反應」相關研究並不甚風行,對此行為的解釋也眾說紛紜,要尋找一嚴謹的典範並不容易。然從日常生活可以得知,下雨與蚯蚓鑽出地面的行為有密切關係,因此便存在著「蚯蚓將地面震動解釋為雨水撞擊地面,以免被雨水淹死」這個普遍受到認同的解釋,因此暫且將其視為一個典範。   但白天大雨過後並未見過大量蚯蚓爬出,梅雨季或颱風天也未必看得到,基本上蚯蚓依種類的不同可在水中存活數小時至數天之久。從資料得知在大雨過後的清晨會爬出地面的蚯蚓,都是傍晚至清晨是呼吸高峰期的蚯蚓,因此提出的解釋是,下過雨後土壤內空氣減少,在白天耗氧量低時蚯蚓尚可忍受,但到了晚上呼吸高峰期,蚯蚓變得難以忍受只好爬出地面。   上述可視為孔恩所提出的典範的「異例」,其無法依典範而修正,因雨水對蚯蚓並不會造成立即且致命的威脅,考慮蚯蚓回到土壤得耗時10分鐘至一小時之久,爬出地表面對掠食者以及紫外線(紫外線會造成蚯蚓癱瘓)的風險無疑大於土壤缺氧。   波普強調偽證主義,如將篇首問題命題為「蚯蚓受土壤震動刺激會鑽出地表」即是一個可被反證的命題,因震動刺激對亞洲的「環蚓型」蚯蚓並無效果。   同樣地,要對「蚯蚓將震動視為下雨」理論進行反證,本文的參考資料中進行了一項實驗:   將300隻蚯蚓置入土堆中,下大雷雨的情況下,半小時過後只有2~3隻爬出土表,結果顯示在下雨好幾小時後,土壤中充滿水分,才會慢慢看到蚯蚓爬出地面。歐美的蚯蚓獵人,可利用金屬片摩擦木棍的震動將蚯蚓迅速且大量逼出土壤,但蚯蚓對雨水的震動卻沒有同樣迅速的反應,在此可以得到理論的反證。   為了探討蚯蚓獵人的做法,資料中有另一個實驗:探討蚯蚓與鼴鼠棲地是否重疊,以及蚯蚓對鼴鼠的掘地聲是否有反應。結果顯示在兩者棲地重疊處的蚯蚓,確實可利用鼴鼠的挖掘生將其逼至地表,而兩者也存在掠食者與獵物的關係。 二、你所使用的方法的優點在那裡?所採用對照組是什麼? 使用方法(資料中使用方法):新工具 對照組:純經驗主義   如純粹使用經驗主義來推衍,我們觀察到「蚯蚓下雨會鑽出地表」,再加上「蚯蚓容易被水淹死」的誤解,從而推出下大雨會讓蚯蚓有淹死的危機,使它不得不逃出土壤,但從前述可以知道此為錯誤結論。蚯蚓在水中的存活時間違背了一般人的直覺,讓經驗主義無法正確得到或修正理論。   本文符合新工具的論證方法: 觀察自然:蚯蚓對鼴鼠挖掘聲的反應 本質表:蚯蚓和鼴鼠棲地的重疊 差異表:蚯蚓對雨水震動和擬鼴鼠挖掘聲的不同反應 排除雨水影響,得到蚯蚓是逃離鼴鼠的正確結論。   新工具的優點在於,結論不會被各種偏見(如蚯蚓怕水)影響,因為有實驗證據支持,且是由觀察自然現象為開頭,不會有三段論證遇到的無法驗證前提的問題。 三、你的答案跟前輩的看法有什麼不同, 對後輩有何啟發?   與前人看法不同之處,本文前段已著墨甚多,即蚯蚓逃出土壤的原因在於,受鼴鼠挖掘的震動刺激,而不是雨水衝擊土壤的震動。   對於我與後輩的啟發,我想是:對於生活中的現象要抱持著一定程度的懷疑,因為「常識也有謬誤」。且探討問題時要理論與觀察並重,因兩者是相輔相成,事情往往不像表面所見如此簡單,需要一定程度的推衍與歸納來整理觀測數據,同樣地一味推衍卻未正視現實,也有機會得到錯誤的結果。 參考資料:科學人中文版第99期 P.84~P.87 科學人中文版第99期 P.88~P.92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