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大使在哥大赠书招待会上的讲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大使在哥大赠书招待会上的讲话 2010年2月24日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赠书招待会,希望这些图书能有助于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在这全球化的时代,已很少有人质疑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与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了,但是,像哥大那样在六年前专门组建以此为教学研究对象的跨文化和区域研究系,仍然让人对此决定的远见卓识印象深刻。 我不是从事文化比较方面的专家,但从我个人在欧洲十年在丹麦四年的工作经历,我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很愿意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丹麦文化的一种感受,也可看作一个中国人眼中的丹麦。 首先来看看中丹文化相近的方面: 感受之一,和谐、合作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以和为贵,以政府与民众、社会各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合作为最高境界。依我对丹麦社会的观察,这样一种和谐合作的关系普遍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各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丹麦政府各部,执政党仅需委派大臣一人就足以保证该党政见的落实,在英国,各部大臣都需另配有政治任命相当于付大臣职务的数名助手。又如,作为利益对立双方的雇主与工会之间,丹麦表现出来的合作对话关系甚至让英国人也大感意外。至于在政府各部、企业、学校、NGO等各个机构之间以及机构内部,合作、配合、协调和相互支持蔚然成风。我以为,这应该就是为什么丹麦总是位居世界幸福指数前列的主要原因。 感受之二,创新、创造的精神。中华延绵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得益于反对墨守成规,主张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在丹麦,这种创新、创造的精神充满文学、艺术、社会体制和科技发明等各个领域。且不说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安徒生童话、以简约著称的丹麦工程、建筑、家具、灯具、服装、手饰设计和蜚声全球的灵活而有保障的劳动力市场,单就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生物制药以及纳米等新型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而言,丹麦品牌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人肃然起敬。文化中推崇标新立异和丹麦教育中鼓励创新的传统,在提升丹麦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丹麦社会的色彩。我到丹麦以后,一直在问自己和丹麦朋友:是什么东西推动着丹麦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发展为一个现代工业国并进而发展为如今建立在高科技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服务型社会?我想,注重创新、创造的精神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感受之三,谦虚好学的美德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以谦虚为美德,有所为“谦谦君子”之称。这种虚心向学,以礼待人接物构成中国君子的风范。在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下,这种传统美德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在年轻人中间,已推崇懂多少说多少,会什么说什么的实事求是的风格。在这方面,我发现丹麦和中国出奇的相似,谦虚构成丹麦文化的一大特色。虚心自然带来好学,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在学习和吸收中进行创造,形成自己特点。记得我刚到丹麦时,经常喜欢问丹麦朋友,究竟有那些东西可以说是丹麦的传统民族特色,譬如服装、譬如乐器、譬如艺术,譬如餐饮?后来我发现丹麦同很多国家不一样,比如在保加利亚,仅传统民族服装就有100多种。丹麦则不,目前名声在外的丹麦特色很多都是丹麦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改造的结果。这种情况固然与丹麦所属的大文化环境有关,但是,开放、虚心、好学的传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哥本哈根成为爵士乐之都的历史很典型,也很让人叹服。循着这种吸收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果有一天,哥本哈根成为京戏之都,我不会感到任何惊奇。 坦率地说,对比中丹文化,让我感到惊奇的不是差异而是上述重要的共同点。中丹相隔万里,历史发展、社会制度、生活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传承、经济水平等几乎所有的文化要素全不相同,中丹文化的差异太正常了。问题是,全球化把中丹日益紧密的连在了一起。两国发展关系的共同利益和巨大潜力要求两国人民加强沟通,增加了解,消除误解,提升合作,互利双赢。 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在加强中丹文化异同的比较研究是这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座的各位教授、学者和同学,责任重大。 当然,我认为在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西方媒体包括丹麦理应发挥加强沟通,提供资讯,介绍动态的主渠道作用。遗憾的是,除了它们自认为吸引眼球的点滴新闻以外,西方媒体似乎并不乐意这么做。以至于西方民众从这些媒体的报道中根本得不到一个关于中国的客观印象。我个人认为,这在当前各国相互依存的时代里,是很危险的,对于公众也是很不不公平和很不负责任的,因为公众有权利了解在外部世界发生的事。 前不久,一位丹麦朋友忧心重重地对我说,统计显示丹麦的经济竞争力在下降,他认为这是最令人担心的趋势。按照他的分析,这种下降与丹麦民众的全球视野有关,与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有关。 我个人认为,面对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的世界,很多的观念必须进行顺时代潮流的改革。世界本来就是多元文化的组合体,各种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而不是对立,相互吸收而不是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