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海洋数据同化方法(3)变分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据同化的目的 资料同化:数值天气预报问题是一个初/边值问题,初始场的精确性直接决定着预报的精确性. 通过模式预报和观测的统计结合得到大气初始场的过程称为数据同化. Purpose of data assimilation: using all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the state of the atmospheric flow. ---Talagrand(1997) 发展历史简要回顾 早期的客观分析和数据同化方法: Panofsky(1949):提出的2维全局多项式插值方法是第一个客观分析方法; Gilchrist and Cressman(1954):提出局地多项式插值方法; Bergthorsson and Doos(1955):指出客观分析中应该给出所有格点的初猜值来弥补观测的不足,由此发展了逐步订正法(Cressman 1959, Barnes1964,1978)。逐步订正法采用了短期预报的结果作为初猜值,又不断插入观测(6小时一次),这样的循环过程就构成四维资料同化; Gandin(1963):提出最优插值方法; Sasaki(1970):首先将变分法引入初始化过程; Hoke and Anthes(1976):提出Nudging(牛顿张弛)四维变分方法。 变分问题的起源 给出答案的人 瑞士数学家欧拉1744年出版《寻求极大或极小性质的曲线的技巧》,由此 变分法作为一个新的数学分支诞生。 这本书给欧拉带来声誉,一度他被视为当时“活着的最伟大的数学家”。 问题之23:?变分法的进一步开展。 1900年,德国大数学家?D.?Hilbert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数学会议上,发表了〈数学问题〉的专题演讲,提出了23个问题。 请用变分法解 “最速降线”问题! 大气数据的三维变分分析方法 * 大气/海洋数据同化方法(3) 变分法 两点要注意的问题: (1)何谓“精确的大气状态”?要考虑大气运动的多尺度特征,这里的精确(或真实)依赖于研究对象的特征尺度。 (2)所有有效信息包括什麽? 观测资料(包括它的误差)和控制大气运动的物理规律两个方面。 Lewis and Derber(1985),LeDimet and Talagrand(1986), Courtier and Talagrand(1987) 提出了四维变分同化方法 (4DVAR), 随后ECMWF和NMC相继在业务上采用三维和四维变分同化方法。 四维变分同化方法是一种最优控制方法,三维变分同化(3DVAR)和最优控制方法等价,是一种最优估计方法。 变分方法在大气与海洋领域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Marchuk及其同事(1975)提出在气象学中运用伴随方程的思想和在Sasaki(1958, 1969, 1970)提出在气象学中运用变分方法的思想基础之上,Penenko(1976),LeDmiet(1986 )和Talagrand(1987)分别提出了用动力模式作为约束条件构造变分问题(强变分约束),并用伴随方程去求其叠代解的数据同化新思路,这就是四维变分(4DVAR)伴随同化技术(变分伴随法)。 变分伴随法是变分原理和最优控制论(方差最小化)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方法。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泉! 著名的“最速降线”问题(The Brachistochrone Problem) 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 1696年向全欧洲数学家挑战,提出一个难题:“设在垂直平面内有任意两点,一个质点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自较高点下滑至较低点,不计摩擦,问沿着什么曲线下滑,时间最短?” 1: 罗比塔(Guillaume Francois Antonie de l‘Hospital, 1661-1704) 2: 雅可比·伯努利(Jacob Bernoulli, 1654-1705) 3: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 4: 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 约翰的解法比较漂亮。 雅可布的解法虽然麻烦与费劲,却更为一般化。 后来欧拉(Euler Lonhard,1707~1783)和拉格朗日(Lagrange, Joseph Louis,1736-1813)发明了这一类问题的普遍解法,从而确立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变分学。 泛函介绍 满足条件

文档评论(0)

aa1509082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