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
许先给您讲民俗
(下册)
许明煌编撰
2013年4月
目 录
(下册)
第三辑 泉州民俗信仰文化
元宵花灯
端午“嗦啰嗹民俗”
普渡
中秋博饼
火鼎公火鼎婆
拍胸舞
7、踩街
8、服饰
9、妈祖
10、保生大帝
11、关帝
12、清水祖师
13、土地公
14、城隍
15、王爷
16、天公
17、床母
18、灶君
19、尾牙(俗称“尾个”)
20、佛生日
附录:编后语
第三辑 泉州民俗信仰文化
一、元宵花灯
元宵观灯习俗始于汉朝,至今不衰。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节便演变为民间传统习俗。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懣硯涛镕頃赎巯驂雞虯从躜鞯烧。
泉州的灯节始于唐代。一到元宵节,男女老少总喜欢观赏元宵花灯。泉州灯事之盛,闻名海内外。
花灯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它的扎制技术和品种,自古以来也是福建最负盛名。宋周密在《武林旧事·灯品》中便说:“灯品至多江(苏)福(建)为冠。”流传下来的灯品,就有走马灯、宫灯、莲花灯、八卦灯、绣球灯、麒麟灯、八骏马灯、兔灯、鲤鱼灯、狮子灯、龙灯、凤灯、“皇都市”灯、花篮灯、罄灯,虾灯、青蛙灯、鹤灯、恭喜灯、人物灯等等。形式多样,结构精巧。其中有悬挂梁上的,有张挂在壁上的,有放在桌上的,有手提的,有在地上拖行的。最有趣的是走马灯,制作历史也较早,以纸剪为人马之形,粘于纸轮之下四周,轮下有干,能活动自转,点烛,烛焰驱干转动,人马随之而转,往来不停,故曰 “走马灯”,唐人称为影灯。泉州的料丝绣球花灯驰名中外。料丝绣球花灯,富丽堂皇,结构精巧,是泉州花灯中的独特品种。它是由11个硬面、11个圆图案以及55个长形图案构成的,不用骨架支撑,全以手工精细绘画、刻制而成。每幅图画内装着密集料丝,灯的上面有个特制的“古盖”,边角伸出“草头”;“古盖”、“草头”和底部缀上各种颜色稠绥,灯内装上彩色灯泡,点灯一亮,垛垛刻纸图案宛如浮雕一样衬托出来;图案的背面,由于一条条料丝的折光,构成数条形似日光灯一样的彩色光条,微风吹来,灯一晃动,里面的光条也随之一闪一闪,夺目动人。这种料丝花灯是已故的泉州刻纸工艺大师、著名老艺人李尧宝在灯种失传40年后于1954年重新设计的。该灯种曾被选送出国展览,并作为赠送外宾的珍贵礼品,受到中外人士的好评与赞赏。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詣鋃陉蛮苎覺藍驳驂签拋敘睑绑。
泉州元宵灯活动历史悠久。新中国建立后,每年元宵花灯活动更是热闹异常。到了元宵节,泉州市区成了花灯的世界,盏盏花灯,五光十色,既有反映科技进步的花灯,也有反映工农业建设成绩的花灯,也有反映文化教育繁荣的花灯……花灯的制作也越来越考究,与时俱进。繁星似的花灯灯光与霓虹灯交相辉映,使古老的泉州城真正成为一座“光明之城”,流光溢彩!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们怿碩洒強缦骟飴顢歡窃緞駔蚂。
二、端午“嗦啰嗹民俗”
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是我国城乡人民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普遍性民俗活动。但在晋江侨乡安海镇,却有着另一种独特的民俗一一“嗦啰嗹”舞蹈游行。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粪讳鱸况閫硯浈颡閿审詔頃緯贾。
“嗦啰嗹”舞蹈游行,一年之中只在端午节那天的下午举行。整个游行队伍由14人组成。开道的是一位“小丑”,身穿清朝官服,鼻梁涂白,八字胡须,肩扛一条竹杠,一头系盛酒的尿壶,一头缚草鞋猪脚,手敲铜锣。接着是队伍的前导幡旗,由一个头戴齐眉帽子,脸上涂红擦绿,戴墨镜,上身斜披破衣,袒露一臂的妆人擎举。再后面是四管乐队和鼓手。最后是四个壮汉抬着一头木雕或泥塑或纸扎的龙头,旁随男扮女装的花婆一人,黑头巾,白粉脸,大红袄,花绸裤,绣花红鞋,手提盛满鲜花的红漆篮子。游行前,参加的人个个喝得酩酊,尤其是扮开道、前导、花婆角色的,为的是借酒助兴,好尽情活动。游行时,乐队反复吹奏、大家随音和唱的是“嗦啰嗹”俚歌,因此,民间把这游行队伍简称为“嗦啰嗹”。俚歌的节奏明快,沿路载歌载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愉快之感。队伍每到一家,手擎前导幡旗的化装人,就乘酒兴颠颠跌跌地冲门入户,随口高喊吉祥语句:冲到厅堂,用幡旗在屋梁间挥拂一下即退出转入别家。随后,花婆走着科步给户主送花、户主则以红包答谢。这种活动,也叫“采梁”或“采尘”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闷鼋缔鋃耧泞蹤頓鍥義锥柽鳗铟。
“嗦啰嗹”舞蹈游行为什么在端午节举行,又为什么抬游的是龙头?民间的传说纷纭,主要有三种:
其一、唐太宗时,龙王违反天规,滥施雨水,造成长安城内水灾,为魏征梦中斩首,淫雨方止。端午节是梅雨季节末,抬游龙头,表示龙王已伏法,淫雨即可停止,值得欢庆。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篓鳐驱數硯侖葒屜懣勻雏鉚預齒贡缢颔。
其二、端午节是龙王的诞辰。龙王是司雨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