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检测试验陈.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桥梁检测与试验》 课程教学试验指导 陈晓强编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桥梁与隧道工程系 2012年12月 试验一:小钢梁应变、挠度试验 一、试验目的 通过小钢梁试验,熟悉应变、挠度测试仪器和掌握相应的测试技术。 二、试验内容 1.掌握应变计、应变仪和百分表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2.用位移计测量梁的跨中截面在各级荷载下的挠度值,绘制荷载—挠度的关系曲线,验证理论的计算挠度值。 3.用应变计量测梁的纯弯段上、下缘的应变值,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 三、试验梁尺寸及试验方法 1. 受弯试验梁尺寸见图1。 图1 受弯试验梁尺寸 (尺寸单位:mm) 2. 实验设备 ① 小钢梁与法码 ② 磁性表架与大行程百分表 ③ 电阻应变片、数据采集仪DH3818 ④ 钢尺、铅笔等 3. 实验方法 ①一个班(40人左右)可分四组,每组10人左右的规模方式进行。 ②试验在试验台座上进行,用法码和支撑系统组合成加载系统,进行两点加载,加载位置a、b由各小组自己确定。 ③通过数据采集仪对荷载、应变和挠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用百分表量测挠度。 4. 试验步骤 ①根据自己选定的a、b,安装加载系统,计算各级荷载下理论的变形和应变值。 ②正确连接应变片与应变仪,安装百分表。 ③进行仪器调试,调试好后正式进行试验。 = 4 \* GB3 ④未加荷载前读出应变计、位移计。 = 5 \* GB3 ⑤试验分四级加载,每次加荷维持3~5分钟后,再读取应变仪和位移计的各级读数。 = 6 \* GB3 ⑥最后进行卸载,读取最终读数。 = 7 \* GB3 ⑦整理试验器材,处理数据结果,完成试验报告。 四、试验资料整理 1.材料力学性能、荷载分级及实测数据 (1) R235钢材弹性模量= 2.1×105 MPa。 QUOTE m吸=(m2 (2)实测数据汇总表 表1小钢梁应变、挠度试验实测数据汇总表 分 级 1 2 3 4 5 6 荷载值/N 0 9.8 19.6 29.4 39.2 0 挠度读数/mm 4.139 5.780 7.695 9.615 11.542 4.162 应变/με 0000 0142 0309 0478 0647 0000 2.绘制实测及理论荷载—挠度曲线(实测值与理论值在同一坐标系下反映) 图1 实测及理论荷载—挠度曲线 3.绘制实测及理论荷载—应变曲线图(实测值与理论值在同一坐标系下反映) 图2 实测及理论荷载—应变曲线图 五、思考题 1.电阻式应变仪采集应变有哪几种桥路接法?各种接法有何特点?本试验中可以采用什么接法? 答:电阻式应变仪采集应变有三种桥路接法,分别是全桥、半桥、1/4桥。全桥接法的特点是线性、准确性高,可在特定测量中起到良好的抗干扰作用,但使用的应变片多,操作复杂。1/4桥电路接法的特点是只使用一个应变片,节省材料,但无温度补偿,若必须使用需使用特制应变片,准确性、线性性较差。半桥电路接法的特点是线性、准确性高,使用简单,适用于大多数测量,不适用于某些特殊测量,如外接全桥传感器。 本试验中可以采用半桥和1/4桥接法。 2.试推导两点对称加载简支梁跨中挠度计算公式。 解:利用图乘法推导两点对称加载简支梁跨中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3.本试验中变形、应变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对差异有多少?请分析下原因。 答:按实测值与理论值的每级与上一级的差值的平均值作比较,结果如下: 挠度:(1.921-1.335)/1.335=43.9% 应变:(84.2-28)/28=200.0% 本试验中变形、应变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对差异非常大,挠度误差即将达到50%,应变甚至是理论值的2倍。由此可见,试验中存在错误,而非误差。鉴于多次相同试验,实测结果相一致,故可能原因是仪器故障。 试验二:混凝土回弹法测强试验 一、试验目的 通过混凝土回弹法测试,熟悉该方法测试混凝土强度的测试技术。 二、试验内容 1.了解回弹法的测试原理和测试过程。 2.现场实际操作回弹仪,测试混凝土的回弹值,做好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给出混凝土的评定结果。 三、试验过程 1.实验设备 ① 回弹仪 ② 钢尺、粉笔等 3. 实验方法 ①按一组十人(或十人以上)的规模方式进行。 ②每组成员自由选择测区,划分测点,进行回弹测试,记录回弹值。 ③默认测区混凝土的平均碳化深度达到了6mm,混凝土的龄期满足回弹法测试的前提条件。 ④每组成员数据共享,共同进行混凝土强度的评定。 四、试验资料整理 表2混凝土回弹法测强试验实测数据汇总表 测区 回弹值 回弹平均值 平均碳化深度(mm) 换算强度(Mpa) 1 46 52 50 51 46 46 50 49 47 49 50 5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