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至清中央集权加强.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高二历史必修一教学案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7 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教学案 第三课 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制作人: 靳力强 审核人: 历史组 制作时间: 2013.4.13 检查反馈,导入新课。 1、秦朝三公分别掌什么权? 2、郡县制与分封制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秦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二、目标定位,确定重点。 【课程标准】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难点】 汉代、隋唐、北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中央集权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三、自主探究,知识回顾。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专制皇权的) 1、汉朝 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设中朝(内朝),参与国家决策, 作用: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削弱宰相的权力 ①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②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③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另外还设三衙,互不统属) (2)削夺朝中大将兵权,实行统掉分离。 ▲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2)设内阁: ①背景: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重。 ②过程: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③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6、清朝: (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a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无决策权。b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C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郡县制(秦)—郡国并行(西汉)—行省 2、加强中央集权 (1)西汉: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力;设刺史监察地方 (2)北宋:地方设通判,监督地方官;文臣做地方官;地方设转运使,削弱地方的财权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卿世禄制:战国之前 2、军功授爵:战国 3、察举制、征辟制:两汉 4、九品中正制:东汉——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5、科举制: 隋唐以后 (1)背景:士族没落,依门第选官不适应政治需要。 (2)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d、能体现一定的公正、公平性 e、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局限性: a、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c、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出现。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监察制度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 b.宋代谏院 等等。 3.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汪汪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