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甲连绵 田澍中.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风韵是那前代流传至今的风尚和韵致。 沁河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 沁河流域有其特有的风尚和韵致, 那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至今依然风韵犹存。 这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地, 这里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 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北方城堡, 这里有相当丰厚的煤铁资源, 这里有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 这里更有那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由此,我们组成“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 由此,我们从校园和图书馆走向田野与社会, 走向风光无限、风韵犹存的沁河流域。 “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集体考察地点一览图(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李嘎绘制) “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海报 田野考察 会议讨论 总 序 行 龙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就要付梓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同 时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分子,乐意受诸位作者之托写下一点感想,权且充 序,既就教于作者诸位,也就教于读者大众。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 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 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 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 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 说到“协同创新”,是要费一点笔墨的。带有学究式的“协同创新” 概念大意是这样: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 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 合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教育部2011年《高 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要探索适应于不 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具体做法上 又提出“四个面向”: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面 向区域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4年春天,山西大学成立了“八大协同创新 中心”,其中一个是由我主持的“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在2013年11月山西大学与晋城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 1 征求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集中校内外多学科 同人对沁河流域进行集体考察研究的计划,“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由 此诞生。 风韵是那前代流传至今的风尚和韵致。词有流风余韵,风韵犹存。 沁河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 沁河流域有其特有的风尚和韵致:这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这里是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北方城堡”;这 里有相当丰厚的煤铁资源;这里有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这里更有那独特 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横穿山西中部盆地的汾河流域以晋商大院那样的符号已为世人所熟 识,太行山间的沁河流域却似乎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与时俱进,与日 俱新,沁河流域在滚滚前行的社会大潮中也在波涛翻涌。由此,我们注目 沁河流域,我们走向沁河流域。 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对沁河流域进行考察和研究,是由我自以为 是、擅作主张提出来的。2014年6月20日,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在中国社 会史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鸣锣开张:走向沁河流域”的报告。 在事先张贴的海报上,我特意提醒在左上角印上两行小字“一个多学科融 合的平台,一个众教授聚首的场域”,其实就是工作坊的运行模式。 “工作坊”(workshop)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用中国话来讲就是 我们传统上的“手工业作坊”。一个多人参与的场域和过程,大家在这个 场域和过程中互相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分析,也就是众人的集体研 究。工作坊最可借鉴的是三个依次递进的操作模式:首先是共同分享基本 资料。通过这样一个分享,大家有了共同的话题和话语可供讨论,进而凝 聚共识;其次是小组提案设计。就是分专题进行讨论,参与者和专业工作 者互相交流意见;最后是全体表达意见。就是大家一起讨论即将发表的成 果,将个体和小组的意见提交到更大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在6月20日的报 告中,“学术工作坊”的操作模式得到与会诸位学者的首肯,同时我简单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