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学术气氛的家庭。其父李格非,博学多才,在文学、历史、佛学、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是北宋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坚持以“诚”为创作原则,性格上耿介忠直,具有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李清照的文学素养和性格就深受父亲的影响。深厚的家学底蕴使李清照从小就颇有诗名,王灼就曾经提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不可多见”(《碧鸡漫志》)。 在这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宽松的环境中,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充满了少女的天真与浪漫,有不少热情欢快之作。她将自己的生活反映到词中,塑造了一系列真挚感人的少女形象。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选取了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段,描写了—位刚刚下秋千的少女在见到客人来时,匆匆向房中跑去,又因好奇而回头张望,故意装出在嗅门边青梅的样子。词的上阕描写了少女蹴罢秋千后的样子,因为玩得开心以至汗透轻纱,因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下阕则是在有人来时,少女含羞而走却又回首张望的情境,既有少女的羞涩又写出了她的好奇与顽皮。当时的社会,她这一举动中也透出了几分大胆,因为封建社会的女子是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而词中少女却在门边以嗅青梅为掩护张望来人,也算是对礼教的一种违反。整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又充满热情的少女形象,充满了生活情趣。这首词通过塑造这一少女形象反映出李清照自身的热情与不拘于封建礼教的勇气。 在这一时期,她还有两首小令最为后人所称道,也是她小令词的代表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这一词牌来源于唐庄宗所作《忆仙姿》中的叠语“如梦”。因《如梦令》篇幅短小,要写出一首好的《如梦令》,困难就在于如何做到语尽而意不尽。李清照的这两首《如梦令》,一首明朗欢快,一首委婉含蓄,各具其妙,但都反映了主人公当时当地、此情此景的情怀和心理。李清照与她同时代的许多女子不同,她有着率真的品格和超凡的灵性,这也折射到她的创作上,她的词反映出率真,灵动的特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的女主人公是个青春少女,她不仅与同伴相约出游,还饮酒嬉戏,以至“沉醉不知归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回,小船却误入“藕花深处”,惊得水鸟高飞。在这首词中,封建的束缚在主人公身上变得很淡,她尽可以随心所至,出游、饮酒、晚归。生动的景色,高扬的心情,读来使人沉醉。另一首小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同样是描写一位闺中少女,与前一首的欢快明朗不同,流露出惜春伤春之意,却无一悲愁之语出现。醉中初醒的主人公由昨夜的风雨引起对园中海棠的担心,可“试问卷帘人”的结果却是“海棠依旧”,这使得细心的少女大为不满,忍不住要出言纠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至此全词完结,可说是达到了小令“突然而来,悠然而去”的要求。词的意境是闺中少女与婢女的清晨问答,在平实的语言中表现了两个人不同的心情与感受。最后一句“绿肥红瘦”是雨后海棠的鲜明再现,简单的词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海棠花就像少女的青春,这既是对春天离去的惋惜,又是对自己青春流逝的叹惜。这两首《如梦令》虽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了李清照热爱生活、珍惜青春、不甘困于深闺的真实情感。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词已反映出她不甘于将自己禁锢于深闺之中的勇敢率真,出嫁之后,词作继续抒发她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l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赵明诚专于金石考据,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李清照嫁给他之后,两人志趣相投,共同收藏校勘金石图书,唱和诗词,在这种环境中,李清照的才华不仅未被扼杀,还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就曾描绘两人的生活片段,“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自觉是“葛天氏之民也”,这种场景在宋代这一理学之风大盛的官宦之家中是难得一见的。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也进入成熟期,并形成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一剪梅》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元年,正是李清照初嫁之时。“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语言之精巧,意境之凄美,令人叹为观止
文档评论(0)